评论
已有 100条评论
匿名用户 2017-08-14 01:12

手艺里有一集叫时间重量,讲了中国珐琅表的只做工艺,一个表盘就有一个月,十几个表盘才能出一块正品,等于说一块表至少是一个人一年的工资,这个前提下表卖这个价格真心不贵

匿名用户 2017-01-22 04:19

anita画的实在欣赏不来

danielzhang 2016-11-30 23:46

胎不一样//@匿名用户 :瓷上画颜色扔炉子里烧而已,有啥不一样的。况且只会更好,因为温度够高。现在挺多珐琅拿低温做。//@三边委员会主席 :楼下有人误导!清宫的瓷胎珐琅彩和现在我们说的珐琅有任何关系吗,这也能混为一谈?

老宋头儿 2016-11-28 12:14

你说得太好了!我支持你!//@南之又南 :23说得确有其事。花花轿子人人抬的道理,诸位都懂得。珐琅表进入中国,二位也确实功不可没。其实响锣不用重锤敲,早在《满城尽是珐琅表》一文里就见端倪。那时文章点到即止,非常含蓄,但背后的哀其不争之意我读完汗流浃背,深感国产品牌还有长路漫漫。和诸氏老总,也和钟表协会提过相同的建议。国产珐琅表要知自己所短,懂得自谦守拙。不要贪图市场波动的蝇头小利,努力完善产品才是真。既然中国藏家开始对珐琅艺术颇感兴趣,那么收藏大家就更应该努力向市场传达正确的信息,以教学相长。张先生开头便谈到了自己在认识珐琅的局限性,本文也是讲座上发言整理而成,有些朋友以此为据奉为圭臬,那就有点管中窥豹的意思了。一是时间滞后,讲座在2015,而刊文在近期,所配国产珐琅的图片,更是没有一款是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的产品,更不是大师精品。一年大半过去了,还用老眼光看人,未免有鲁肃之嫌。二是比较对象不对,远的珐琅我们称之为文物,近的珐琅我们称之为当代艺术。如果真要中外比较,那应该是文物比文物,产业比产业,大师比大师。而钟表本属于舶来品,就珐琅艺术而言,抛开钟表这个载体,单说珐琅技艺本身,整个十八世纪的珐琅艺术,东西方横向比较,中国的瓷胎画珐琅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达到了至臻至善之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康雍乾三朝皇帝这样,在珐琅彩上倾举国之力又亲力亲为的。那时候艺术的高度,正是国力的集中体现。拍卖市场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放眼全世界,能与此抗衡的珐琅器只有存世量极为有限的法贝热彩蛋能与中国的珐琅器相抗衡。产业比产业,张先生的评点是合理的,钟表产业本属于轻工业的范畴,中国与老牌工业强国之间的差异,明眼人都心里有数。而大师比较大师,一定是立足在本民族现有美术基础和文化底蕴上的,到了Anita这个层面,大师们互相看到彼此的作品,也一定知道彼此的斤两。中国有钟连盛,米振雄这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也有王瑞瑜这样专精表盘,把掐丝珐琅做到显微镜级别的大家,Anita不是没有看过中国的珐琅表盘,如果请她做出带有中国审美情趣的作品,请她在显微镜下掐丝点蓝,她也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挑战的。原因无他,珐琅是一棵树上结百样果,中国从元代开始接受这门艺术,技能点就是这样点的,题材早就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了。让中国人画圣经故事,让欧洲人画泼墨山水,都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情。拿大师比产业,拿古代比现代,比来比去只能比出个处处不如人。三是看客立场不对。珐琅表再从冷清到火爆,也不是一两个藏家,一两家拍卖行的所谓功劳,更不是谁一手养大的,别人就不能插手。举宣德炉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了,纵使王世襄不关注,总会有李世襄,刘世襄,只要是数量有限,工艺精湛又难以复制的古代艺术珍品,迟早有资本会进场运作的。所谓有”炒相“的,远的有翡翠普洱紫砂家具,近的有铜镜沉香崖柏南红。基本上是北京电视台财富晚间道播啥,市场上就火啥,难不成我们都去感谢电视台编导吗? 王老后来的炉子,也有流拍的,不是炉子不好,是拍卖行估错了行情,起价太高了。这也说明收藏有高峰就有低谷,现在珐琅热的时候我们感谢二位老师,你朋友觉得好也进场了,难不成以后行情回落了,你要去找老师们赔损失不成么?这和房价高的时候排队买房,房价跌了就围堵售楼处有啥区别,所以说市场的事情,就交给市场,艺术的事情尽量归学术。我个人希望珐琅表成为一个产业,养活更多的手艺人,其中也不乏残疾人。如果你像我一样了解这个行业,你就知道听障人士念完四年美术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只能去面包房里每早三点钟起来和面醒面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国家花费巨款,培养艺术人才,不是为了让他们去用拿画笔的手去揉面去扛沙包的。这也是为什么高档钟表关税现在是60%,假如中国人搞不定小小的珐琅,小小的机芯,小小的螺丝,一直进口进口再进口的话,那我们出口再多的牛仔裤、方便筷,最后仍然是让小部分人富起来,然后他们再去买很贵的包,很贵的表,这是个死循环。我沿着张先生的话往下说,多艺术的奢侈品都是可以重复的。我希望中国是重复得最好的那个国家。看过电影《1942》吧,国家不行的时候,小米最值钱。

匿名用户 2016-11-26 22:46

你就是大家眼里来较劲的//@南之又南 :可能中国人不乏有就为了争口气来较劲的//表在腕子上天天戴着,没事就低头看两眼,其实最难糊弄。//@匿名用户 :从生意角度直接做珐琅物件更赚钱,做毛手表啊,就是做大件骗不了行家,搞在表上容易糊弄吧。

匿名用户 2016-11-26 16:57

瓷上画颜色扔炉子里烧而已,有啥不一样的。况且只会更好,因为温度够高。现在挺多珐琅拿低温做。//@三边委员会主席 :楼下有人误导!清宫的瓷胎珐琅彩和现在我们说的珐琅有任何关系吗,这也能混为一谈?

三边委员会主席 2016-11-26 12:14

楼下有人误导!清宫的瓷胎珐琅彩和现在我们说的珐琅有任何关系吗,这也能混为一谈?

三边委员会主席 2016-11-26 12:10

洋珐琅也差不多的。//@匿名用户 :后面那三支表实在不敢恭维,孔子绘的猥琐,春宫绘的畸形,一条龙哭丧着脸。但最后一条龙还是蛮可爱的。

匿名用户 2016-11-26 11:48

后面那三支表实在不敢恭维,孔子绘的猥琐,春宫绘的畸形,一条龙哭丧着脸。但最后一条龙还是蛮可爱的。

匿名用户 2016-11-26 11:30

点赞!//@阿JIE :翻完8页评论,再重读豪哥文章!我个人觉得豪哥意见还是比较诚恳中肯的,本来国产珐琅就是比外国晚开始,就应该更沉住气去实干,东西不行就是不行啊,扯什么生计什么中华情节呢?而且豪哥也用实际行动支持国货支持行业发展啊!作为消费者,肯定要消费得明白吧,买个放心舒心吧,难道消费者的钱就不是辛苦赚取回来的?南大湿明显是给踩到尾巴了,上岗上线,东西好坏也会自有公论,连这点受批评的气量都没有?可想而知你所说的国产珐琅是什么货色吧!

avr 2016-11-26 09:32

消费者对自己消费的产品有不同的褒贬实属正常。从文章下的讨论发言情况客观统计,大部分读者都认为,豪哥去年在广州一个论坛的发言整理成此文后,给大家带来了更全面深入的珐琅表知识并分享了他个人的收藏观点与价值排序,同时也探讨了国产珐琅表的现状与发展路线。若有读者持不同意见,也希望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沟通,不要动辄上纲上线,认为只要进行相关探讨就是贬损国产表,以民族主义来进行道德绑架,却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毫无帮助。


匿名用户 2016-11-26 08:01

拿产品PK,其他都是废话//@南之又南 :可能中国人不乏有就为了争口气来较劲的//表在腕子上天天戴着,没事就低头看两眼,其实最难糊弄。//@匿名用户 :从生意角度直接做珐琅物件更赚钱,做毛手表啊,就是做大件骗不了行家,搞在表上容易糊弄吧。

匿名用户 2016-11-26 01:23

米振雄比诸氏珐琅的技艺怎样,价格又怎样?相比之下,做珐琅表的不就是一群那啥?

南之又南 2016-11-25 23:24

可能中国人不乏有就为了争口气来较劲的//表在腕子上天天戴着,没事就低头看两眼,其实最难糊弄。//@匿名用户 :从生意角度直接做珐琅物件更赚钱,做毛手表啊,就是做大件骗不了行家,搞在表上容易糊弄吧。

匿名用户 2016-11-25 23:13

从生意角度直接做珐琅物件更赚钱,做毛手表啊,就是做大件骗不了行家,搞在表上容易糊弄吧。 @南之又南 :23说得确有其事。花花轿子人人抬的道理,诸位都懂得。珐琅表进入中国,二位也确实功不可没。其实响锣不用重锤敲,早在《满城尽是珐琅表》一文里就见端倪。那时文章点到即止,非常含蓄,但背后的哀其不争之意我读完汗流浃背,深感国产品牌还有长路漫漫。和诸氏老总,也和钟表协会提过相同的建议。国产珐琅表要知自己所短,懂得自谦守拙。不要贪图市场波动的蝇头小利,努力完善产品才是真。既然中国藏家开始对珐琅艺术颇感兴趣,那么收藏大家就更应该努力向市场传达正确的信息,以教学相长。张先生开头便谈到了自己在认识珐琅的局限性,本文也是讲座上发言整理而成,有些朋友以此为据奉为圭臬,那就有点管中窥豹的意思了。一是时间滞后,讲座在2015,而刊文在近期,所配国产珐琅的图片,更是没有一款是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的产品,更不是大师精品。一年大半过去了,还用老眼光看人,未免有鲁肃之嫌。二是比较对象不对,远的珐琅我们称之为文物,近的珐琅我们称之为当代艺术。如果真要中外比较,那应该是文物比文物,产业比产业,大师比大师。而钟表本属于舶来品,就珐琅艺术而言,抛开钟表这个载体,单说珐琅技艺本身,整个十八世纪的珐琅艺术,东西方横向比较,中国的瓷胎画珐琅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达到了至臻至善之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康雍乾三朝皇帝这样,在珐琅彩上倾举国之力又亲力亲为的。那时候艺术的高度,正是国力的集中体现。拍卖市场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放眼全世界,能与此抗衡的珐琅器只有存世量极为有限的法贝热彩蛋能与中国的珐琅器相抗衡。产业比产业,张先生的评点是合理的,钟表产业本属于轻工业的范畴,中国与老牌工业强国之间的差异,明眼人都心里有数。而大师比较大师,一定是立足在本民族现有美术基础和文化底蕴上的,到了Anita这个层面,大师们互相看到彼此的作品,也一定知道彼此的斤两。中国有钟连盛,米振雄这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也有王瑞瑜这样专精表盘,把掐丝珐琅做到显微镜级别的大家,Anita不是没有看过中国的珐琅表盘,如果请她做出带有中国审美情趣的作品,请她在显微镜下掐丝点蓝,她也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挑战的。原因无他,珐琅是一棵树上结百样果,中国从元代开始接受这门艺术,技能点就是这样点的,题材早就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了。让中国人画圣经故事,让欧洲人画泼墨山水,都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情。拿大师比产业,拿古代比现代,比来比去只能比出个处处不如人。三是看客立场不对。珐琅表再从冷清到火爆,也不是一两个藏家,一两家拍卖行的所谓功劳,更不是谁一手养大的,别人就不能插手。举宣德炉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了,纵使王世襄不关注,总会有李世襄,刘世襄,只要是数量有限,工艺精湛又难以复制的古代艺术珍品,迟早有资本会进场运作的。所谓有”炒相“的,远的有翡翠普洱紫砂家具,近的有铜镜沉香崖柏南红。基本上是北京电视台财富晚间道播啥,市场上就火啥,难不成我们都去感谢电视台编导吗? 王老后来的炉子,也有流拍的,不是炉子不好,是拍卖行估错了行情,起价太高了。这也说明收藏有高峰就有低谷,现在珐琅热的时候我们感谢二位老师,你朋友觉得好也进场了,难不成以后行情回落了,你要去找老师们赔损失不成么?这和房价高的时候排队买房,房价跌了就围堵售楼处有啥区别,所以说市场的事情,就交给市场,艺术的事情尽量归学术。我个人希望珐琅表成为一个产业,养活更多的手艺人,其中也不乏残疾人。如果你像我一样了解这个行业,你就知道听障人士念完四年美术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只能去面包房里每早三点钟起来和面醒面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国家花费巨款,培养艺术人才,不是为了让他们去用拿画笔的手去揉面去扛沙包的。这也是为什么高档钟表关税现在是60%,假如中国人搞不定小小的珐琅,小小的机芯,小小的螺丝,一直进口进口再进口的话,那我们出口再多的牛仔裤、方便筷,最后仍然是让小部分人富起来,然后他们再去买很贵的包,很贵的表,这是个死循环。我沿着张先生的话往下说,多艺术的奢侈品都是可以重复的。我希望中国是重复得最好的那个国家。看过电影《1942》吧,国家不行的时候,小米最值钱。

南之又南 2016-11-25 22:56

23说得确有其事。
花花轿子人人抬的道理,诸位都懂得。珐琅表进入中国,二位也确实功不可没。

其实响锣不用重锤敲,早在《满城尽是珐琅表》一文里就见端倪。那时文章点到即止,非常含蓄,但背后的哀其不争之意我读完汗流浃背,深感国产品牌还有长路漫漫。和诸氏老总,也和钟表协会提过相同的建议。

国产珐琅表要知自己所短,懂得自谦守拙。不要贪图市场波动的蝇头小利,努力完善产品才是真。
既然中国藏家开始对珐琅艺术颇感兴趣,那么收藏大家就更应该努力向市场传达正确的信息,以教学相长。

张先生开头便谈到了自己在认识珐琅的局限性,本文也是讲座上发言整理而成,有些朋友以此为据奉为圭臬,那就有点管中窥豹的意思了。

一是时间滞后,讲座在2015,而刊文在近期,所配国产珐琅的图片,更是没有一款是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的产品,更不是大师精品。一年大半过去了,还用老眼光看人,未免有鲁肃之嫌。

二是比较对象不对,远的珐琅我们称之为文物,近的珐琅我们称之为当代艺术。如果真要中外比较,那应该是文物比文物,产业比产业,大师比大师。
而钟表本属于舶来品,就珐琅艺术而言,抛开钟表这个载体,单说珐琅技艺本身,整个十八世纪的珐琅艺术,东西方横向比较,中国的瓷胎画珐琅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达到了至臻至善之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康雍乾三朝皇帝这样,在珐琅彩上倾举国之力又亲力亲为的。那时候艺术的高度,正是国力的集中体现。拍卖市场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放眼全世界,能与此抗衡的珐琅器只有存世量极为有限的法贝热彩蛋能与中国的珐琅器相抗衡。
产业比产业,张先生的评点是合理的,钟表产业本属于轻工业的范畴,中国与老牌工业强国之间的差异,明眼人都心里有数。
而大师比较大师,一定是立足在本民族现有美术基础和文化底蕴上的,到了Anita这个层面,大师们互相看到彼此的作品,也一定知道彼此的斤两。中国有钟连盛,米振雄这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也有王瑞瑜这样专精表盘,把掐丝珐琅做到显微镜级别的大家,Anita不是没有看过中国的珐琅表盘,如果请她做出带有中国审美情趣的作品,请她在显微镜下掐丝点蓝,她也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挑战的。原因无他,珐琅是一棵树上结百样果,中国从元代开始接受这门艺术,技能点就是这样点的,题材早就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了。让中国人画圣经故事,让欧洲人画泼墨山水,都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情。拿大师比产业,拿古代比现代,比来比去只能比出个处处不如人。

三是看客立场不对。珐琅表再从冷清到火爆,也不是一两个藏家,一两家拍卖行的所谓功劳,更不是谁一手养大的,别人就不能插手。举宣德炉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了,纵使王世襄不关注,总会有李世襄,刘世襄,只要是数量有限,工艺精湛又难以复制的古代艺术珍品,迟早有资本会进场运作的。所谓有”炒相“的,远的有翡翠普洱紫砂家具,近的有铜镜沉香崖柏南红。基本上是北京电视台财富晚间道播啥,市场上就火啥,难不成我们都去感谢电视台编导吗? 王老后来的炉子,也有流拍的,不是炉子不好,是拍卖行估错了行情,起价太高了。这也说明收藏有高峰就有低谷,现在珐琅热的时候我们感谢二位老师,你朋友觉得好也进场了,难不成以后行情回落了,你要去找老师们赔损失不成么?这和房价高的时候排队买房,房价跌了就围堵售楼处有啥区别,所以说市场的事情,就交给市场,艺术的事情尽量归学术。

我个人希望珐琅表成为一个产业,养活更多的手艺人,其中也不乏残疾人。如果你像我一样了解这个行业,你就知道听障人士念完四年美术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只能去面包房里每早三点钟起来和面醒面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国家花费巨款,培养艺术人才,不是为了让他们去用拿画笔的手去揉面去扛沙包的。这也是为什么高档钟表关税现在是60%,假如中国人搞不定小小的珐琅,小小的机芯,小小的螺丝,一直进口进口再进口的话,那我们出口再多的牛仔裤、方便筷,最后仍然是让小部分人富起来,然后他们再去买很贵的包,很贵的表,这是个死循环。

我沿着张先生的话往下说,多艺术的奢侈品都是可以重复的。我希望中国是重复得最好的那个国家。看过电影《1942》吧,国家不行的时候,小米最值钱。

匿名用户 2016-11-25 20:58

看了您的长篇,三条感受分享一下:1、你一会儿说钟先生张先生不足以挑动市场,一边又怪罪张先生和表态网影响市场?不觉得自己自相矛盾么。2、我就是看了两位先生的文章才注意到珐琅表,我许多朋友也是。相信中国市场绝大多数买家都是。在2008之前,我只有一个朋友花钱买pp的珐琅钟,pp的销售高兴的快要给他磕头,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诸氏珐琅。3、抛开腕表的世界今天全世界珐琅也不怎么热,也不怎么受人待见好吗?欧洲古董店里的珐琅画瓷板画也就几百欧一幅都无人问津,景德镇的珐琅器能卖上千元的就是大件了,难道就比钟表上的珐琅差劲?未见得。您若说保护民族工业,呵呵呵呵,这个怎么保护?唯独钟表,这不就是被带起来了么?说一飞冲天都不确切,确切的说是鸡犬升天了吧,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保护了。
趁着这股子钟表界的珐琅热,中国的珐琅工匠们,如果能有一两家抓住机遇,努力工作提升水准,也许是能成为明日之星。但正如豪哥所说,必需是依附于好表的好珐琅,才是值得买的珐琅表,而中国的珐琅表们,有谁家在做好的手表呢?脱离开好手表,我为什么要买这样的珐琅,而不能直接去景德镇和北京找工艺大师们做珐琅?


//@南之又南 :珐琅又不是红果板栗,能在锅里翻来覆去。过去的人都自谦说“玩儿”,绝口不敢提这个炒字,生怕落了下乘。今天倒是很乐意把这事往自己身上安,看来真是世道变了。天下大美、有缘者见而得之。本就是聚散随缘的事情。没了张屠夫,也吃得带毛猪,这是毛主席的名言。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但也独木不成林。一得是东西确实好,二得是领头的人得人心,大家信赖。没有这两条,绝没有“一飞冲天“的事情。钟大师人品威望仍在,时至今日,各大表厂无不内心感激。我写字啰啰嗦嗦,扯起没完,肯定达不到投稿的水平,多谢编辑部抬爱。只是”诸氏“和国产珐琅表厂今后送表刊文,表态网也没有道理推辞不发,毕竟登了千把字的整改意见,就给了三张模糊图片(最后一张还是后加),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国产表总是自诩认认真真做事,一副”我已经很努力了“的祥林嫂心态,看着都肝儿颤,那就在表态网给他们一个用产品讲话的机会吧。是骡子是马,一溜便知了。

匿名用户 2016-11-25 20:44

顶A哥!//@avr :我讲的事实,没有张先生和钟先生对珐琅表的热炒,能有今天的珐琅潮? 各大表厂感谢这2位才是。您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欢迎给我们投稿(是否发布编辑部定),也欢迎在表态论坛上发表高见,也欢迎各大珐琅表厂送表到表态网拍摄。另外:我觉得还是认认真真做事,用产品赢得客户,空谈误国。 怎样做产品和市场,我还是有心得。@南之又南

danielzhang 2016-11-25 20:43

顶A哥!//@avr :我讲的事实,没有张先生和钟先生对珐琅表的热炒,能有今天的珐琅潮? 各大表厂感谢这2位才是。您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欢迎给我们投稿(是否发布编辑部定),也欢迎在表态论坛上发表高见,也欢迎各大珐琅表厂送表到表态网拍摄。另外:我觉得还是认认真真做事,用产品赢得客户,空谈误国。 怎样做产品和市场,我还是有心得。@南之又南

danielzhang 2016-11-25 20:43

看了您的长篇评论,我觉得真是高人,意见中肯学识渊博,都值得大家学习与尊重。如果您愿意就此话题帮表态网写作,我是肯定欢迎的。

但是关于豪哥及表态网写文章是为推动拍卖贬损国货,这样的揣测还是偏激恶意了。豪哥的观点,我也不见得完全认同,但他出于热爱而发的肺腑之言,我能感觉得到。表态网本来就是大家发声的地方,是否恶意,我们也有分寸,也能把握自己。

再次感谢您对本文和本站的意见与建议,欢迎常来交流。


//@南之又南 :珐琅又不是红果板栗,能在锅里翻来覆去。过去的人都自谦说“玩儿”,绝口不敢提这个炒字,生怕落了下乘。今天倒是很乐意把这事往自己身上安,看来真是世道变了。天下大美、有缘者见而得之。本就是聚散随缘的事情。没了张屠夫,也吃得带毛猪,这是毛主席的名言。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但也独木不成林。一得是东西确实好,二得是领头的人得人心,大家信赖。没有这两条,绝没有“一飞冲天“的事情。钟大师人品威望仍在,时至今日,各大表厂无不内心感激。我写字啰啰嗦嗦,扯起没完,肯定达不到投稿的水平,多谢编辑部抬爱。只是”诸氏“和国产珐琅表厂今后送表刊文,表态网也没有道理推辞不发,毕竟登了千把字的整改意见,就给了三张模糊图片(最后一张还是后加),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国产表总是自诩认认真真做事,一副”我已经很努力了“的祥林嫂心态,看着都肝儿颤,那就在表态网给他们一个用产品讲话的机会吧。是骡子是马,一溜便知了。

danielzhang 2016-11-25 20:38

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但是不欢迎骂街。所以我把带有人身攻击的脏话评论都删掉了。

南之又南 2016-11-25 19:03

珐琅又不是红果板栗,能在锅里翻来覆去。

过去的人都自谦说“玩儿”,绝口不敢提这个炒字,生怕落了下乘。今天倒是很乐意把这事往自己身上安,看来真是世道变了。

天下大美、有缘者见而得之。本就是聚散随缘的事情。没了张屠夫,也吃得带毛猪,这是毛主席的名言。

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但也独木不成林。一得是东西确实好,二得是领头的人得人心,大家信赖。没有这两条,绝没有“一飞冲天“的事情。钟大师人品威望仍在,时至今日,各大表厂无不内心感激。

我写字啰啰嗦嗦,扯起没完,肯定达不到投稿的水平,多谢编辑部抬爱。只是”诸氏“和国产珐琅表厂今后送表刊文,表态网也没有道理推辞不发,毕竟登了千把字的整改意见,就给了三张模糊图片(最后一张还是后加),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国产表总是自诩认认真真做事,一副”我已经很努力了“的祥林嫂心态,看着都肝儿颤,那就在表态网给他们一个用产品讲话的机会吧。是骡子是马,一溜便知了。

avr 2016-11-25 18:17

我讲的事实,没有张先生和钟先生对珐琅表的热炒,能有今天的珐琅潮? 各大表厂感谢这2位才是。

您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欢迎给我们投稿(是否发布编辑部定),也欢迎在表态论坛上发表高见,也欢迎各大珐琅表厂送表到表态网拍摄。

另外:我觉得还是认认真真做事,用产品赢得客户,空谈误国。 怎样做产品和市场,我还是有心得。

@南之又南

南之又南 2016-11-25 17:58

avr说“当年豪哥和钟先生分别撰文写pp珐琅钟后,所有珐琅作品一飞冲天……”

这话估计钟先生要是听见了,是万万不敢当此言论的。

要说哪个藏家对一个品类有再造之功,那非王世襄先生莫属。明式家具理论方面的基础就是王老参与奠定的,《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萃珍》这样的巨著成就了王老在收藏界的宗师地位。而世人津津乐道的,多是03年嘉德拍卖,他私藏的31件宣德炉拍过千万,件件高价拍出,一时掀起宣德炉热。收藏界此后再无这样“点铜成金”的典范。何止“一飞冲天”,简直要冲出外太空去了。

然而也未见王老居功自矜,反倒是“由我得之、由我散之”这样洒脱的人生态度令人心折。早年的大藏家多是如此,收藏倒在其次,人品风度学识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为了搞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昼夜钻研是家常便饭,翻阅浩瀚典籍也是常有的。没有钻研透彻的问题,没有等身的著录,是万万不敢轻言学问的。大藏家以学问德行被世人敬仰,人们捧这样的人物则是出于由衷的敬佩。当年天价拍得王老铜炉的藏家,第一件事就是向王老致谢,“可算是收了您的一件东西。”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真正的学问家面前,花钱拍东西的人,恭敬地像个小学生。

如今钟表收藏言必钟大师,即便是老百姓不知道钟大师的名声,都大略知道“十大名表”。一次评比成就了钟大师的一世声名,也大大改变了近二十年的钟表市场格局,估计影响还会持续下去。何曾听到钟大师在上榜品牌面前自诩功劳,恐怕是一次都没有过,反而不止一次澄清“十大”有今日之影响,实乃始料未及,与同行业反思评比的必要性,真乃宗师风度。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王世襄老,钟大师这样的人物,估计此后也不会再有了。我本想君子遗德,不能撑五代人,好歹也能撑两代人,没想到真是太乐观了,承担大师的衣钵,除了声望,还得有担当。世界上没有光靠藏家就带动的东西,要是几篇文章就能“一飞冲天”,究竟是文章太厉害,还是东西太虚,得赶紧飞高赶紧出手呢?这不自己打自己脸么。

近来有幸向几位故宫专家请教,有的是研究杂项竹木牙角的泰斗,有人一辈子钻研珐琅器,说起珐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毫无领导的架子,学识渊博与严谨令人叹服。有的专家年近八十,念念不忘的还是学术,出图录,修订著作,临完成还说一定得雅昌来负责印,交给旁人不放心。和这样的学问家打交道久了,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图录就摆在书店里,只是不便宜,专家半辈子心血,想必也值那个价。古往今来,想学真学问,要么花钱要么花时间,没有白来的东西。楼上楼下这些坐井观天的,有那么多专著不去钻研,不懂珐琅的源流、不懂珐琅的高低温差异,不懂中国美术的题材脉络,不懂宫廷造办在民间的传承,就凭着互联网上这点白看不要钱的一家之言,就断定中国人的东西一文不值,真是愧对先人,该大耳刮子扇醒。别的不说,单凭题材评判高下就甚是可笑,画得像和画得妙、画得雅是俩路子,问问玩瓷器的,杏林春燕和广彩瓷,白让他挑一个他要哪个? 花鸟鱼虫要都不值钱,故宫自己就该把《写生珍禽图》烧了,给西洋画腾地方。偌大的中国,航母都能出海,飞船都能上天,小小一个珐琅元明清鼓捣了三朝现在还做不了,有真东西的人都死绝了,那可能吗?

我倒是真想把这帖子彩打一份,给专家们寄过去点评一下,后来想想根本不可能入专家的法眼。商业行为还是归到商业行为里吧,别让学术沾染了铜臭气才好。天底下熙来攘往,皆为个利字。表态网登这篇稿子,也绕不开这个利,我驳斥这个文章,也是因为利益相关。说到底是两边的屁股决定了立场。只不过我看不过“花鸟鱼虫最取巧”、“投机”这样的字眼,和“不出微绘就是在出次品”这样的论断。为了利益相关,捧上天那是自己的事情,但一扬一踩,把祖宗的东西一贬再贬就有点过了。不是想要栩栩如生的东西吗,我倒有个建议,去内画鼻烟壶厂看看,再不去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得保准比照片还像。聘几个回来画珐琅绝对靠谱,因为画得像这种事情,放在文艺复兴时候是个稀罕事,放到现在基本不是事,美院学生都有这基本功,这事还真没有说的那么登天难。收藏级的古董珐琅表,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画得像挺稀罕的。别把古董的标准拿到当代来用了。况且现在大家都有手机,都有相机,人物微绘珐琅和人物油画一样,已经没有当年的语境了,式微一定是在所难免的。父母手机里恨不得存了几个G的孩子照片,没必要再化重金去找画家画一块怀表了。当代艺术追求的是个继承工艺,题材创新,很多时候不是国产品牌火候不到做不了,而是时代变了,企业先求生存,需要倾听市场的声音。所以问题可能不出在产品上,这和汽车、手机行业一样,问题出在态度上,尤其是我们自己的人态度,是包容还是偏见。不要让国产品牌碰到了珐琅版“二十二条军规”,那才是百口难辩。我就担心一条,就算是国产珐琅为了争这口气真弄出来了,怕是不知道到时候是不是又该宣称人物名画不值钱,又出一个什么新标准了,与其横竖都是个死,不如起来说几句。扬清激浊发正声,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符合表态网一贯各抒已见的宗旨。

钟大师如有在天之灵,估计正摇头苦笑。正所谓新娘子出嫁“现上轿子现扎耳朵眼儿”,事到临头了来这么一出,真够跌份儿的。但愿不要再扯上他的名头才好。若贵论坛有心支持国产制表业,不如做一期国产珐琅专题,把国产真正的好东西拿出来同大家分享,大众的意见,才是各方都乐于倾听的。表态网一向以图片精良而闻名,希望各位国产厂商拿出点诚意贡献点好图,以飨国内爱表人士。别出了好东西遮遮掩掩的,还让图片编辑费劲去网上搜。看看中外是否真如人家所说的那样差距明显,也好知耻而后勇。

阿JIE 2016-11-25 16:10

//@鲸鱼 :诚恳中肯吗?为啥下周就拍卖了,这么诚恳中肯的意见才姗姗来迟呢。
拍卖是对外公开的,一篇中文文章就能领世界各地收藏家去哄抢哄抬吗?你是收藏家你会自己不去判断分析吗??
不好意思,你不是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