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海飞茨
2回复

我不听海飞茨很多年了。
这句开头实在是太可笑了,就好像某些大佬说的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一样。不过,这至少说明一种很奇怪的心态:低调交织着无奈。从时间段上来说,从我不听海飞茨开始,我就已经不怎么听古典音乐了,包括我钟爱的福特文格勒,卡萨尔斯;包括我钟爱的巴赫,贝多芬和肖斯塔科维奇。大摞大摞的超过五百张的激光唱片和无数的磁带被搁置到储物柜上落灰,CD机,功放和从前很喜爱的英国美声书架箱,都或多或少的出了些问题,却懒得修。因为无论是爵士还是古典,无论是京剧还是摇滚,我已经统统都不听了。我完全的对音乐免疫了。对于一个曾经用热情挚爱音乐如今却已经不再爱音乐的人,你还能说些什么?就好像海飞茨,这个世界上拉小提琴最最最厉害的人,或者说他是神,这个和我是同一天生日的人,曾经在晚年的时候很私下说过:自己并不热爱音乐,也并不喜爱小提琴,这只是他的工作而已。拉好琴只是敬业而已。这个从三岁开始拉琴,七岁登台公演门德尔松协奏曲,九岁公演难度极大的帕格尼尼,十六岁登陆美国卡内基音乐大厅征服包括当时的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让克莱斯勒听后说回家要弃琴(此公竟然也和在下是一天的生日),之后一辈子都站在世界排名第一小提琴之王的位置上的人,竟然并不那么热爱音乐,也并没有拿音乐当做自己的生命,真是令搞宣传的人匪夷所思。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开始学习聆听古典音乐的时候,却真的将他当做神看待。据说他的做事风格极度苛刻,也因为追求完美,极度不近人情,包括他的两位妻子和儿女都没有把他当做亲人。他暮年孤独无聊的时候只能一个人玩收藏的小孩子的玩具兵器人,而打乒乓球,赛车都要高价雇人来配合,因为找不到肯一起娱乐的朋友。著名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谈及他的为人时,连连摇头说不想再见;他另一拍档,也是他的崇拜者,世界排名第一的中提琴家普里姆罗斯,也因被他指责音拉不准而唾骂,后来因为一小事,被迫和他散伙。在台上,不管听众如何热烈鼓掌,他一次又一次地谢幕,却始终冷冰冰地一张脸孔,不肯显露一丝笑容,他曾经说:“听众是来听我演奏音乐的,不是来看我笑的。”
这让所有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来看,都觉得真是酷毙了。
我记得那时候自己刚刚开始试工,月薪扣除杂七杂八后仅仅是人民币一百七十五元。这时候,我的一个损友告诉我,你应该买一张进口CD唱片听了,那时候进口CD刚刚进入大陆时间不长,于是,我在一列昂贵的的唱片中找到一张海飞茨演奏的小品曲目,整整一百四十八元!我开始了亲昵一个世纪大师的故事。我还记得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曾写到:人人都说海菲茨了不起,其实你必须拉琴到我这种程度,才能理解他真正了不起在甚么地方,了不起到如何程度。还有大文豪萧伯纳曾经写信给海飞茨说:请你每天早上都故意拉错一个音吧,否则小心上帝都嫉妒你。我在海飞茨无数的传说中开始聆听:外表冷酷,内心狂热,技术超神,人气甚高的一代琴王,我逐渐在十年中买了很多他的唱片,哪怕啃方便面也在所不惜。直到,我终于开始听懂了他的谢幕:告别演出。
好吧,让我们废话少说,单纯来看这一套值得认真聆听的唱片就好。
那是在1972年,海飞茨终于老了,要退休了,或者说终于可以不用拉琴退休了,他自己终于可以完美的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下一个句号。据说他的告别演出的消息刚刚内部流传开,便有很多小提琴大师暗自高兴,终于可以有资格争夺王位了。这个感觉好像那一年福特文格勒刚刚去世,卡拉扬就接到线报说:“皇帝死了,殿下可以登基了”。我不知道拉了一辈子的琴,做了一辈子的皇帝,会如何处理自己的退位仪式。但幸好世界上有唱片这种东西,于是,我还可以再若干年以后重温皇帝的退位仪式的风采。

1972年10月23日,皇帝的最后一场演出定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乾德月亭举行,这年,海飞茨其实已经71岁了。对于一个这个年纪的普通老人来说,可能仅仅普通的书写或绘画都已经会抖动,但对于要退休的海飞茨来说,却是完全没问题。演出的曲目极具挑战性:从巴洛克时代凝重的德奥作品,到近代的法国浪漫主义风格,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技术性,都是要求最高的。

出场并没有什么开场白,只是简简单单打个招呼,好像一生中任何一场普通的演出一样。第一首曲目是弗朗科的A大调奏鸣曲,这个曲目和贝多芬的克鲁采一样,是小提琴奏鸣曲的代表作。这位十九世纪的比利时作曲家对法国后浪漫主义学派的贡献是众人皆知的。这首题献给依萨依的奏鸣曲1886年再巴黎首演,作曲家创作这首曲目的时候已经64岁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无数的悲欢离合已经平静的融入其中,海飞茨隐藏了内心深处的情感,细致敏锐的把它那诗歌一般的形象所具有的深邃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四个乐章再题材上相互联系:第一乐章是独特的序幕,充满深刻的旋律魅力,起手的乐句海飞茨拉的轻盈如飞,就像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的歌声,第二乐章带有兴奋急速的戏剧性,海飞茨把那种英勇豪迈意志坚定的主题演绎的极为热情,第三乐章为叙述性的幻想曲,这是技术上最难的一个乐章,海飞茨的运弓变化令人一点都察觉不到达到绝对的宁静平稳,第四乐章用卡农的形式写成,和前一乐章的泰然抒情形成鲜明对比,海飞茨以自己特有的凄美音色和丰富的揉弦,糅合了前辈法国大师提博演奏此曲时候的清澄高雅,是效果完美无缺,

第二首曲目是理查施特劳斯的OP。18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这位天才的德国作曲家十六岁就创作了难度很大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后以堂吉诃德,唐璜,英雄的生涯闻名于世,他写这部奏鸣曲的时候只有23岁,由于理查施特劳斯和卡拉扬一样,曾经是纳粹分子,甚至任过第三帝国的文化部部长一职,使得犹太人对他有十足的敌意,作为热爱和平的海飞茨本身虽然是犹太人,但早年也因为演奏此曲被极端的犹太分子用铁棒攻击。在告别小提琴生涯的时候,海飞茨又一次选择了此曲,可以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作为以艺术为最终最求的思想,海飞茨历来不涉足于政治,就好像中国人对蔡京和秦桧深恶痛绝,苏黄米蔡,,,但其实两者的字迹书法却真的十分精彩。

下半场海飞茨以巴赫的E大调帕蒂塔开场,巴赫的六首小提琴组曲是被誉为小提琴圣经的的作品,无数大师都把演奏它作为自己录音重要归宿,它不仅仅是小提琴的重要产物,更是纯灵感和最宏伟的艺术构架的结晶,它不仅要求演奏者的记忆力非凡,因为没有伴奏做记忆支持,最微小的记忆模糊带来的漏洞都会被察觉,还要保持最精确的音准和和旋的完美。把这首曲目放在下半场据说是因为让琴弦适应音乐厅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良好的音色和保证演奏者精确的音准。而对于巴赫的这套组曲而言,是醉需要发挥演奏者主观理解的,因为原谱上没有力度和表情的标示,等于是美味的原料,如何制作全看厨师的思路和手法。海飞茨以纤细的音色开头,运用了独特的上滑音和波弓的弓法,以富有戏剧性的力度对比,充满浪漫色彩的分句,把复调对位的层次交代的清清楚楚,令人呢拍手称绝。

之后的曲目是瑞士当代作曲家布洛克的《旎供》,这是一种取材于希伯莱祷歌。布洛克师从伊萨依,十五岁开始创作,作品含有鲜明有力的犹太元素,犹太人复杂不安的热情灵魂,再整部圣经中振颤,犹太人的饱满精神和天真无邪,对正义狂热的爱,耶路撒冷传教士的绝望,约伯记中的痛苦和无限的广大,雅歌的声色肉欲,一切都再海飞茨无与伦比的演绎中再现,

之后的四首过场曲目分别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更慢》和西班牙作曲家法拉的《摇篮曲-娜娜》,都充满了法国浪漫气息,练习曲是选择拉赫骂你洛夫的《图画练习曲》,原曲是为钢琴所做,开始的时候小提琴竟然奏出小号的嘹亮感,真是奇迹。它和下首克莱斯勒的《狩猎》正好展现了海飞茨无可匹敌的技术:顿弓,跳弓,拨弦,压奏,无不被他运用的完美无缺。
压轴曲目为拉威尔的《茨冈》,拉威尔是法国现代作曲家,是费雷的学生,而费雷又是圣桑的学生,可以说风格上是一脉相承了法国室内乐的真髓,这首曲目海飞茨以前却没有公开演奏过,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个新的或者说最后的挑战,据说海飞茨为了练习极为严格,甚至连每次运弓的长度都经过精密计算而记录下来,大师对艺术的严谨可见一斑。曲目开始的独奏采用了多种表情丰富的揉弦,和弦部分的音准把握的更不用说的分毫不差。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带增二度的音阶,自由的节奏、快速的双音进行及晶莹的泛音音响,使音乐色彩绚丽,性格豪放。钢琴伴奏进入后,海飞茨以潇洒的琶音进行延续了华彩效果。第二主题的再现亦用泛音奏出,很快变成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变奏,越来越华丽。吉普赛艺人奔放的歌舞场景,直达到狂热的顶端,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这首曲目不禁让人想起海飞茨当年的巅峰演绎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那般精彩无比。著名小提琴家朱克曼听过海飞茨的演绎后曾经说,我不会再灌录茨冈这首曲目,因为它只属于海飞茨一人。足见此曲的演奏之绝伦。

此曲终了,全场欢呼雷动掌声不绝,可能众人也清楚的知道,这是海飞茨最后一次的演出了,海飞茨只好谢幕返场,以美籍犹太作曲家泰代斯克(此公为海飞茨写过两首协奏曲)的《海的耳语》作为返场安可曲目,此曲只有一分钟多些,用钢琴模仿海浪声,小提琴部分甚为温柔,旋律优美动听。之后海飞茨以无奈的手势和大家告别,一代琴王彻底告别了乐坛。演奏收入的十万美元捐助给了南加州大学艺术系作为教学基金。这张唱片最早由哥伦比亚公司发行,后经RCA买回版权再次发行。我为了写此文,又从灰堆离翻出来听了三几遍。



此文令人感动,读了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