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话私说
88回复

本帖最后由 老表迷pp 于 2014-3-20 06:19 编辑
私话私说 第三回 朱磊


上期谈到,瑞士表这十余年的价格涨幅惊人之大,但服务质量却大多难以提升的话题。某腕表网站就这一文章的讨论帖,两日内就跟帖有十几页之多。有大为赞同的,也有反言相驳的。但无论怎么样,这个话题是扯开了多数媒体不愿触及的幕布,在腕表消费者面前展露了一个反思的空间。

本期的私话私说,要说的就是二手表。前几日看到,国内某腕表交易网站上,因为二手交易的纷争此起彼伏甚至扬言以命相搏。主要症结是以次充好,以翻新旧货冒充全新品高价销售,一些对二手并不在行的买家纷纷中招,网络二手表交易的风险性不言而喻。其实坦言,在下也算是大陆最早在网络上买卖二手表的人之一了。两千年初离开做腻了的证券公司,无事可做,也无钱可赚。两位广州的朋友,主动和我三份出资,从广州文昌北进货,经过我这里洗油调试,再修饰翻新,将数码照片挂在网络上销售。彼时大陆网络上贩售二手表的人,不过可以用五个手指就能数的过来。因为个人的名气信誉打底,也因为进货的价格不错,第一个月就有了万元的利润,让似雏儿的哥仨儿着实高兴了一把。且不论日后三人友好拆伙我再做了几个京津沪港数地收藏大佬的掮客,又赚了不少之细事。仅说通过这网络交易,这二手表的名堂,我算是着实体验了一把:照片怎么拍怎么修改比较能体现最美丽最诱人的一面,如何适当合理的掩盖一些细小不显眼的缺陷,如何打磨翻新提升品相,如何把卖点写成诱人的文字,如何处理进货销售退货甚至如何倒货拖货,如何玩空手道等等。我也算作为“奸商”主动被动有意无意的体会了一把,摸了个门儿清。最终,我是不做这个了,书生意气,纯粹把一个心里真的很喜欢的东西放到这阿堵物上面做前程,于情于理于心于面,都有些讲不过去。

但谈起二手表话题,我自认还是有点资格的。想起当年刊物前主编给二手表起了个很“那个'的名字,叫做“易手表”,结果成了江湖上懂表人的一个笑柄。幸好潘主编戎马起征,主持大事,才废除了好多外行定下的很逗秀的规则。闲话不提,这二手表其实存在的时间几乎和腕表存在的时间一样的长了。只要是商品,就会有再次交换的可能性。尤其是腕表这样的高档耐用品。正常说一只腕表,从第一任主人处使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后被流放,就进入到了二手渠道。二手渠道一般来说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二手商。腾挪辗转拆拆补补,翻新修饰磨磨换换,只为的是低吸高抛赚银子,各位看官切记:在二手商处只有利益最大化,没有其他大家想象中的规则规矩。于是,无论是真旧货,拆拼货,贼赃,水货等都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他们的手里,然后再流通到买家的腕上。

其实二手表隐藏的信息是很微妙的,这里面不但有价格的因素,还有买家捡便宜,好面子的理由。我的一个朋友直言不讳的说,如果仅仅就在产款式而言,如果不是钱的理由,谁愿意去买一只在别人腕上肌肤相亲了很久,甚至夹缝旮旯处留下了别人汗液渍垢的东西呢?甚至说,上家的运势是否吉利,上家是否还在人间等等。说的是恶心了些迷信了些,但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腕表毕竟是一个每天要和人贴身在一起的东西,甚至说除了衣服外,最贴近皮肤也最久的就是这件饰物了。于是,有人在乎的很迷信的很,也有人根本无所谓,拿来二手表擦擦抹抹换只皮带甚至什么都不做也就带在手上。不能说这种是不爱表的人才做的事情,确实有大批的爱表族们,根本不拿二手不二手当事儿。这好像有人就有严重的处女情结而有人就看的很开一样。我在爱表族网站做了一个投票调查,内容是看网友是否会购买来历不明的二手表。通过大约半年的时间投票,约百分之四十七(267票)的人选择了第一项:很在意,自己戴一顶要买全新。约百分之四十八(275票)的人选择了第二项:无所谓,只要品相好,价格便宜。不到百分之五(25票)的人选择了最后一项:我是古董表收藏者,所以买古旧二手表很正常。我问过一个收藏颇丰的收藏家,他手里的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等名表也是过百只的。但有趣的是,包括他第一只名表在内,他买的所有的表都是二手,他自己坦言从来不在新货店里买表。我问他为什么,他反问我“你觉得名表的意义在哪里”。一个问题问的我似乎有些尴尬,因为除了精美的工艺品,高昂的身价,漂亮的首饰外,我想不出什么特别的意义。他说“这就对了。别人花三十万买到一只江诗丹顿,而同样的东西我在二手市场上十五万就买来了。真正戴在手上的效果一摸一样,没有什么人会可以的问你是否是全新购入还是二手。无论作为认识爱表朋友的媒介还是显示身价的首饰,这只表都已经达到了目的。”一番话说我的落荒而逃,想要反驳但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在这类朋友眼中,似乎已经看透了腕表的性质。至于是否如新般精致完美,是否如出厂那样纯洁干净完美似艺术品,在他们眼中已经完全不重要。腕表如同人民币一样,暂新硬挺的新币也是一百,皱皱巴巴的旧钱还是能当一百花出去。表成了一个符号而已。


说道二手表低廉的价格问题,可以说全新表的价格九九成是大幅度高过二手表的,其中无外乎有厂家的利润,代理商零售商的利润,还有各种类似关税等等的成本在内。而即使一只新表之戴过一分钟(用二手车的说法就是轮胎粘粘地),再售出的话,就沦为了二手表,甚至连塑胶包装都未撕去就沦为二手表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我们说二手价,首先砍去的就是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关税汇率等水分。它的估价基础,一定是全球最低的那个市场售价作为基准的,越是高税的地区,水分就越大。其次被挤出来的一块大水分,就是“保证权”和“选择权”。作为一个去正规店铺购买全新腕表的消费者,首先得到了正规店铺以信誉带来的保证权力,也就是我们说的“保证真货,保证全部原装,保证全新,一定期限保修”的利益,另一个就是选择权,我们进入授权表店以后,有权利
选择各种的款式,包括同样款式的不同色面,不同配置。然而对于二手表来说,这个保证权和选择权则都被“消费”掉或部分消费掉了。最好的澳门当铺也只有“保真保修”的服务。 买家仅仅能在现有货色的基础上作出更狭窄的选择。但对于非常低廉的价格来说,买家对损失的这些权利也置若罔闻忽略不见。好在很多人相当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怕就怕一些总想捡漏的人,走眼后不反思自己的路线不对手法不灵,只会怨天尤人。另一个二手表占据优势的方面,就是一些停产款式甚至古董款式,只能在二手市场上觅得。确实有一批人对古老的款式趋势若鹜,只好在二手市场上搜寻找获。所以一时间,真假古董,拼装,翻新,贼赃等等货色都流行在二手市场。作为买家的玩家用家们,最要学会的,就是鉴别问题货。这点需要较深的功力,也是最有趣的学习分享过程
。有人说,不玩二手表的人,就不算很懂表的人,二手表水深练人。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这个说法的。

另个方面看,绝大部分的品牌和代理零售商们,大都不愿意讨论到自己品牌的二手价。因为除了个别象百达翡丽、沛纳海、劳力士的部分新表款式可以在二手市场上超定价卖出,古董款式也如火如荼的被炒上天外,还真很难找到第四个牌子可以并列到这第一集团来。在我看来,正视自己的二手产品市场反而是厂家应该努力关注的事情。一只表戴半辈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腕表作为高价值流行商品甚至投资品将越来越火热。二手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二百五十周年的江诗丹顿和零七年的欧米茄专题拍卖都曾经借安蒂古伦拍卖行之手,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也创造了一些“惊人”的成交记录,但事实上对二手市场的影响从现在看来,并没有激起什么大波澜,好像在湖水里扔进了一个石头,一些涟漪后,又恢复了平静。我看并非是简单的时势造英雄
,自身产品的素质包括服务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功。所以二手市场的架构体系的形成,本身就是内外功两者的微妙结合,想改变,尤其是逆水行舟,鲤鱼跳龙门化龙的难度那是相当的大。


(完)











当我准备接题目的时候,编辑大人就说了,要写硅(GUI)。我说,就是矽(XI)嘛。编辑大人说,不是吧。。。于是在写这个东西和腕表之前,我必须拿出一点点篇幅讲讲它的来历。
其实,现在大陆被称为硅的这种东西,在香港和台湾的称呼就是矽,它的化学符号是Si,英文silicon,来自拉丁文的silex,,意思为燧石(火石)。 在我国的民国初期,学者原将此元素译为“硅”而令其读为“XI(圭旁确可读xi音,如畦字)。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拼音尚未推广普及,一般不多识字之大众多误读为:GUI。在1953年2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有学者以“矽”与另外的化学元素“锡”和“硒”同音易混淆为由,通过并公布改回原名字“硅”并读“GUI”,但并未意识到其实“硅”字本亦应读XI音。
硅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硅在宇宙中的储量排在第八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构成地壳总质量的25.7%,仅次于第一位的氧。可以说,它的储存量大的触手可及。在1787年,拉瓦锡首次发现硅存在于岩石中。然而在1800年,戴维将其错认为一种化合物。1811年,盖-吕萨克和Thénard可能已经通过将单质钾和四氟化硅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备了不纯的无定形硅。
腕表一直是以金属为最根本的制作原材料的,譬如我们常见的腕表表壳就有不锈钢、K金、银或者是铂制作,而表盘和指针则有铝、铜、金或者银等不同材料制成。机芯的构成就更复杂了,譬如最常见的夹板和基版都是铜制然后进行镀铑、镀金或者廉价的镀氮化钛以用来防锈或者是美观;齿轮则是黄铜制成,轮轴则是刚才,游丝、摆轮则是用特殊的铍青铜合金等不敏感金属制作而成,可以说金属是构成腕表的根本。
但在2005年,由百达翡丽、劳力士、宝玑三家瑞士最具实力的厂家共同出资研制的硅游丝却由瑞士的一个顶尖的技术工作室研制成功。那年一月底,百达翡丽为一个“技术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个用矽制造、用於锚式擒纵装置的齿轮。一个完全革命的制造方法, 这款“百达翡丽先进研究”把重点放在制表的“皇冠”---- 消除摩擦,永久润滑的需要上。与百达翡丽的强项位于最深厚的制表传统和寻找真正新技术工业方案的先进研究与革新的双平衡之间。这个全新的 39 毫米年历表首次在制表历史上使用了一个用矽制成的擒纵轮。
这个叫做REF。5250型号的百达翡丽限量一百块,所以只有一百个人有资格通过蓝宝石水晶玻璃观察到这个配有特别放大镜的特殊擒纵轮。为了更好的观察到擒纵轮, 百达翡丽特别设计了夹板, 以矽特有的石墨灰与其它部件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由三家品牌共同设立的“新技术”部门是与洛桑联邦理工学校Federal Polytechnical School in Lausanne 、纽沙特尔大学微技术学院Institute for Microtechn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瑞士电子和微技术中心以及COMLAB 实验室等知名研究中心合作建立的。
到了这里,我们才准备揭开矽作为腕表使用材料的秘密:矽的物理性能 , 或者更详细的说单晶矽的结构与钻石类似, 是微型机械尤其是制表的理想材料。单晶矽并非磁性, 非常坚硬(1100 Vickers 相对於钢的700 Vickers), 而且高度抗腐蚀。此外, 矽的微结构虽然坚硬, 却依然灵活。在一个带常用金属擒纵的传统腕表里 , 机芯能量的65% 被擒纵装置使用。由于矽的轻便, 矽材料的齿轮让能量可以更多的进行传输。而且更好的是, 由于它的坚硬、完美地光滑表面、密度和优秀的摩擦系数, 不再有润滑油的参与。另一个诱惑人的方面是制造的步骤完全与加工、钻孔等传统机械加工方法没有关联 , 因为这类齿轮几乎完全由“照相”方式生产。
工人把需要生产的部件的图像投影到一个直径 100 毫米, 厚0.5 毫米的矽晶圆上。使用这个尺寸的材料,可以制造大约250个齿轮。晶圆由三个不同层次的矽组成, 中央的层次是隔离层。在开发出“照片”後, 清理去暴露的瓷漆层, 留下晶圆上未暴露的部分, 然后未暴露的瓷漆层就可以蚀镂到了隔离层。矽齿轮由等方形的蚀镂释放。经过这个程序处理的部件只需表面稍加清理就可直接使用。它们每一个都完全相同, 不需测试平衡或抛光打磨。这几年,矽齿轮生产的程序从30 多个步骤减少到一个, 从喧闹的机械设备成为白色整洁的高科技实验室。
之后的2007年开春首季,宝玑率先发表了多款首度与世人见面的矽金属机芯大三针腕表,此款由宝玑表自行研制的CLASSIQUE经典系列5197腕表,是第一款配置全套“矽金属”机芯的腕表.所采用的“Spiromax®矽制摆轮游丝”更是为钟表艺术带来革命性的新变革! 5197腕表是全世界第一只使用全套“矽金属”(包含矽擒纵轮、擒纵叉及摆轮游丝)的机芯!此惊世创举说明宝玑的研发精神真是出类拔萃。
在宝玑之后,欧米茄、宝柏等品牌也开始使用矽制零件,看来矽大规模进入腕表世界指日可待。



后手工时代
作者:朱磊
其实我的立题很简单,只是想阐述一下自己对现代瑞士制表工业特色的一点看法。
几乎所有对高档腕表有认识或者说有能力消费高档腕表的人都承认一点:高档腕表(上涵盖顶级腕表,下抵至中档价位)绝对并非是什么简单的计时器,而是男人的配饰,是个性的象征,是消费级数和财富的表现,更是值得欣赏和收藏的文化艺术品。
如果不承认这点,高档腕表就没有真正的存在空间。因为提出艺术价值,品牌价值等潜在的附加值,腕表也仅仅是由一堆铜铁齿轮组成的小机器,小的计时机器而已。
所以,够级别的消费者和收藏者,最应该关心的是自己手上的腕表是否是有艺术价值的珍惜玩赏品,还是大批量生产的普通工业品?或者说,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一两千块安装了ETA的普通机械表,到底和那些摆在大柜窗中央,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豪华名表有什么究竟的不同呢?豪华的名表有多少人手工介入的因素呢?要搞懂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腕表的生产过程进行一个很的简单的了解。
通常来说,腕表从制作的第一步起,就必须依靠电子设备:电脑制图。无论是外壳还是盘面,无论是机芯结构还是细梢末节,都是电脑绘图甚至电脑程序模拟机芯的实际运作的。之后表壳的冲压,切削,打磨都离不开高科技的机床设备。高档腕表在这里唯一要利用人手的就是表壳的最后一步抛光工作。这是个熟练性的工艺,只要有经验丰富的工人都可以做到。机芯的加工,也离不开各种数控机床。直到已经完全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机芯,才需要人手介入去打磨。而我们看到得打磨工艺:包括日内瓦条纹,鱼鳞纹,夹板的倒角,沉孔等等基本都是人手操控机械去运作的。纯手工+古老的木条锡条的打磨方式,速度太慢,产量太低,现在用的厂家已经非常之少了。
而现代的金属热线切割技术和钻石刀倒角工艺,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挑战甚至说一种冲击。任何片状的零件都可以用热线切割出来,无论形状有多么的复杂,细节有多么的微小。早年手工镂空夹板的技术,已经可以轻易被替代,速度和效果都明显的提高了。而早年手持木条进行打磨倒角的工艺,被数控的钻石刀替代,人们可以轻易而迅速的获得一个平面或者弧面非常漂亮匀称的倒角效果。
专门为现代的瑞士制表工艺起了一个这么奇怪的名字,是因为要阐明一个立场:钟表手工时代已经面临终结,现在流行于世界上的腕表们,采用的标准其实属于后手工时代。
我一直反对全行业媒体一致叫好,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套标准客观的判断机制,高档腕表一直沉浸在如今广大媒体造就的全面叫好的虚假氛围里,那基本是无可救药了。
在好多年前,我还不懂表的时候,我就听说瑞士表为什么好呢,是因为瑞士表都是手工制作的。当时对这样的“流言”充满了十足的幻想。但等我算是真正的了解了瑞士表,也看过表厂的具体工艺流程后,我才发现,这个流言根本说的不是现代的制表技术,而是几百年前大约是德国,英国,法国的钟最多是怀表时代的特征。
在媒体充斥着“手工精致”的夸张介绍的同时,其实很多内行人都非常清楚:现代腕表从表壳,指针,表冠,玻璃,金属表带,一直到内部的机芯基板,夹板,摆轮擒纵,各种齿轮,发条,游丝,甚至小到螺丝和弹簧,全部都是大机械化流水工业的产物。尤其是现代,全电脑智能操控的各种冲压设备,车床,铣床,磨床等等都可以再设计好程序后,按一按按钮,就一批批生产出复杂精密的各种零件。
腕表制作的很多,被高科技工艺所笼罩。瑞士的制表现场,不再是百年前匠人爬在工具台前,用各种各样小小的工具制作着精美的零件,也不是五十年前机器隆隆,现场嘈杂的大机器流水线,而是相对安静的高科技运作,连运送零件都是传输带,只要轻轻一点,需要的零件就可以轻松的出现在面前。
在我看来,高科技的产品完美,但却冰冷没有人性,整齐没有个性。甚至说,这样的东西,其实和那些石英机芯有什么真正的不同呢?
如果说,现代制表工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整齐的印刷品的话,那么古老的制表工艺的特征就是个性淋漓尽致的毛笔书法。后者也许有败笔,也许有错字,但决不可以重复,绝不可以完全复制。每次观赏都有新的领悟和纵深的感觉。
我在想:在百年前秀才甚至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写一手好毛笔字。而今天的电脑时代,能写
依我看来,现代腕表真正依靠手工而且有艺术价值的,唯有三条还是大规模电脑或者机械流水线无法替代的。一个是珐琅工艺,一个是雕刻工艺,一个是珠宝镶嵌工艺。
这三个工艺也是高档表唯一能保留下来的,存有人性化,个性化的艺术。

要拿点时间仔细看看这些大块头的文章。。。。。

miaow 发表于 2014-3-27 19:33


要拿点时间仔细看看这些大块头的文章。。。。。
以后的趋势是:碎片化。
每天看两次
每次看两片

哇,太好看了。朱兄这许多美文,不少都是登在杂志上的吧?我错过好多,感谢论坛,感谢分享,这下有的看了,慢慢细读享受。:victory:

schen 发表于 2014-4-2 10:41


哇,太好看了。朱兄这许多美文,不少都是登在杂志上的吧?我错过好多,感谢论坛,感谢分享,这下有的看了, ...

miaow 发表于 2014-3-27 19:33


要拿点时间仔细看看这些大块头的文章。。。。。
我提議出書,這記錄了過去幾十年至今中國人對鐘錶的認知軌跡。對以後加深認識有特殊意義。我願意奉獻五萬人民幣。

你好好整理一下,时机成熟的时候出书没问题。

miaow 发表于 2014-4-2 21:48


你好好整理一下,时机成熟的时候出书没问题。
出本故事会
还赠送妇女之友和家庭生活

瑞士任 发表于 2014-4-2 21:36


我提議出書,這記錄了過去幾十年至今中國人對鐘錶的認知軌跡。對以後加深認識有特殊意義。我願意奉獻五萬 ...
刚看到,谢谢大哥赏识!
如果真有机会,一定请大哥赐篇序。

简直有种回到几年前的时间错乱感:lol:lol

曾经看来,现在看来都是好文!

好文,没想到您也喜欢Deadline这个词

太感谢老师的整合了,晚辈以前也整合了一部分,现在就来狗尾续貂,望前辈不要见怪。

老表迷pp 发表于 2014-3-23 07:12


后手工时代
作者:朱磊
其实我的立题很简单,只是想阐述一下自己对现代瑞士制表工业特色的一点看法。

补个漏,传统的自鸣和三问结构的制作和加工至今还无法完全依赖设备,匠人的参与将直接影响结构的运行和声效。

狗尾续貂:

坦率的说,
对于普通表友来说,表是最没得"玩"的东西.
玩什么?
怎么玩?
无非是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那还要有那个按键功能才行).
远远没有轿车、游艇、音响、电脑、钢琴、DJ、刀具那么多可玩

[p=30, null, left]玩表的两个最大秘密,就是资料和钞票

[/p][p=30, null, left]这两点不缺的话,再加上自己的足够兴趣和精力,

[/p][p=30, null, left]成名就不远了.

[/p][p=30, null, left]我认识很多朋友,玩到一定时候,都不怎么玩了.一是财力跟不上,总不能把天下所有的精品都收齐了吧.二是真的玩不下去了,该玩的各种类型的表都玩过了,二手行情也很懂了,该拆的也拆过了,再怎么玩?他们又转回去,玩汽车,玩照相,玩那些互动型相对强的东西.*最后剩下还在玩的人,就是最坚强,最执着的人.这些人其实也很辛苦,东挪西凑的继续买那些天价的东西,泡在拍卖会等着,候着...每天晚上在灯下摸着自己用上亿的资金买来的"宝贝".这些人,就叫"收藏家".我现在发现,做爱好者容易,做收藏家也不是很难(只要你舍得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金钱去搏)反而一直做"玩家"很难,大多数人,玩不下去的.所以,你能动手改造,是一个互动这样兴趣会长一些,但一般人,不能动手,不能互动,只能看看摸摸兴趣就不会"特别长"了.

[/p]






什么叫懂表?


商家贩子就比媒体人更懂表?我看两者没什么根本的不同,都是利用表来谋生而已。只是彼此的侧重点不同。把媒体人放到文昌北,做不下来,把文昌表商放到杂志社,也做不来。


在我看来,
有资格称之为真正懂表,
真正
发自内心
喜欢表
的人,只是“花钱找乐”的爱表之人而已,
最多只是比较懂价格,但绝对不是较之毫厘的那种。
贵出几个点,又能如何,都是性情中人。玩表讲缘分讲感觉而不是在意价格的那几个“巴仙”。


媒体写手、小编辑忽悠,实属无奈,赚点生活费罢了。但没直接指向受害者。

丹很多商家也是忽悠人,误导人,赚的钱不少,但却往往直面受害者而丝毫不惭愧,是为奸商!(利用不对等信息进行误导性、欺骗性销售)


你说是写手编辑可恨还是奸商(所谓行家)可恨?



我很不喜欢那种做钟表媒体的人,却从来不买表,从来不喜欢表.你能指望一个根本没有买过贵价表的主编或编辑,对表有真实的,深刻的认识吗?

那种文章,那种思路,根本就是凭空画饼.

他们说的好表,他们感觉上的好表,其实很多都不真实甚至根本就不是好表,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买过,没有当过消费者,没有喜欢表的那份敏感和心情.

这种媒体的文章,就是垃圾.只会误导消费者的,或者说根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回来,我依然在用自己的钱买表,其实我赚钱并不轻松,但我希望我写过的文章,起码是自己对表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择表哲学.而这种经验,这种思路和这种哲学,都是在真金白银花自己的辛苦钱买来的.那都是刻骨铭心的思考.我把它写出来,往往的只言片语就是亏损几千,几万才买到的经验.

我想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清楚了吧.






[p=30, null, left]我很希望回到这种淳朴的玩表方式


[/p][p=30, null, left]做个简单的,有小追求,有小企盼的开心的爱表人.


[/p][p=30, null, left]攒攒钱,买自己喜欢的表,开心死了.


[/p][p=30, null, left]可是

我永远回不去了!!

[/p][p=30, null, left]我现在看表的心情心态,已经远远不是一般爱表人的眼光.我现在可以轻易的玩到很多表,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贵东西和秘密资料,可是我一点也不开心了.我要考虑的也不是纯粹的喜欢还是不喜欢.我要考虑广告商,品牌,代理,零售,二手商等等的看法.


[/p][p=30, null, left]把爱好变成职业,这是不是个很大的悲剧?


[/p][p=30, null, left]
[/p][p=30, null, left]但我自己很想得通,买表就是讨好自己,找感觉。就是要花钱。

[/p]

收藏古董星座要注意的幾點內容(PPYC)




我不怎麽懂歐的古董星,這個專案太博大精深.也許窮一生之力,也無法窮盡.我以一點小小的經驗和想法,寫下來,希望能抛磚引玉讓行家們更詳細的指正或對入門朋友們如果有一點點幫助那將讓我歡欣鼓舞.


收藏古董星座要注意二手市場的狡猾多變,請玩家仔細查閱細節,並加以判斷:

1. 非天文臺的OMEGA機芯裝配在天文臺星座裏。這點非常好檢驗,我們只要查閱相關的機芯型號,就可以區分那些是天文臺級別的芯,而哪些不是。(354, 355, 501, 504, 505, 551, 561, 564,751等 是常見的古董天文臺級別芯)

2. 使用一個並非天文臺的自動夾板更換可能出了問題的天文臺夾板。譬如將Cal 。551 上刻有 "Twenty-Four, 24 鑽,五方位校"的夾板更換成一個低級別的17鑽,無校正字樣的552夾板。

3.更換一些如海馬系列或日內瓦系列比較低檔的輪系列或者沒有刻字的小夾板上去。這個問題比較常見,可以大略通過零件氧化的顔色是否同意或者零件的細節工藝判斷。

4. 檢查機芯的螺絲槽被刮傷,擰花或其他損傷, 這說明它有過被不熟練的維護人員操作的的維護歷程。

5.非原裝表冠。這是最常見的問題,一些早期的HERMOTIC式的多棱表冠或者小型暗藏表冠都已經很難尋覓到配件,大批後期的不同款式的原廠配件或者坊間製作的表冠,都出現在古董星座上,不得不注意。

6.非原裝的面盤。由於早期OMEGA面盤的罩漆工藝比較傳統,在歲月的侵蝕下,很多老星座,都已經飽受滄桑。一般來說,老星座的原裝面盤是相當難找到完美的。可以觀察文字的特點,包括立體感,字體,油亮度等,罩漆的顔色和亮度,十字線的位置,穿越字母的位置,刻度的立體和邊緣的情況,標誌的緊貼度,八卦面面盤棱角的特點,瑞士製造的位置和書寫特色等細節.另外也要注意不同款式殼型的面盤相互被更換,風格的協調性等等....判斷面盤是一個很需要經驗和眼光的技術.最難.

7.檢查後蓋安裝密封膠圈處的腐蝕或壓蓋的開啓痕迹,大致推斷使用年限。

8。檢查後蓋上星座圖案尤其是星星的立體程度。檢查外殼的棱角和曲線,判斷使用情況和是否進行過翻新打磨處理。如果是K金殼注意判斷是否是仿造的。仿造的K殼在外形線條和印記上都會有漏洞.

9.注意,不要苛求一個老人家的面龐上沒有皺紋。許多販賣者把自己的貨描述成“還有出廠時候的油味,100% 原裝,非常乾淨,粉嫩,庫存品”等等。九成以上的這些描述是沒有根據的或不真實的。我曾經幻想找到一隻真正“庫存”的星座,但在多年以來,連這樣的實物見都沒見過。品像完美,全部原裝,已經是很好的收藏品了。



就有关某些“限量版”的谣言的辟谣:








表壳的修复,一般手工就可以进行

譬如重新做铰链,校正表耳,安装把管,补金,打磨,电镀等等

都不需要开模

除非外壳全部毁掉了



很重要看心态,看环境。


有人四十岁还是青春无限,追求不止,有目标,有活力,什么都能接受去试下,什么都可以玩玩,也玩得起,放得下。

有的人,四十岁已经熟到面瓜! 只能按部就班,甚至行将就木等退休了!



叫我现在看,我很怕老,因为看到身边很多不惑之年的人,已经没有一点点冲劲,一点点活力了。整天怨天尤人,摆摆老资格,当当墙头草,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混吃等死。



四十岁要做开始,不要做准终点站,更不要停歇认老!


四十岁就是十八岁!


冲吧!



有关古董劳力士运动表




以后这类“破铜烂铁”我看是少碰为好,除了数量稀少外,仔细想想没有极高价的内在理由

经济危机,人人自危,收藏者锐减,要保险有钱还是买有真实内涵价值的品种

同样的一堆钱,我宁肯买一堆二手的黄金DD(18038,18238之流)放着,

也不买一只这样的“稀罕宝贝”。

黄金DD跌起来起码有个底线,到低位也有人要,这个一旦破功,拣不起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