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表迷pp 于 2014-5-16 20:06 编辑
深度解析当今世界最薄机械腕表伯爵900P(附实拍图及价格)
http://www.ctime.com/article-26-1.html
闲话伯爵
我记得那时在大约十几二十年前吧,那是我已经开始喜欢手表的时代了,伯爵就是我听说过的极少的高档品牌之一。我记得我当时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表大约是劳力士,欧米茄,万国之流。而劳力士是其中的翘楚,比欧米茄还要“厉害”一些。每每发梦之时,就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支真正的昂贵的劳力士,能和有钱人戴上一样的手表。而身边一个据说是去过港澳(那时候去过港澳确实是拥有了一些吹嘘炫耀的资本)的大哥听说我的痴语说:你知道香港澳门有钱人戴什么表吗?根本不戴劳力士欧米茄,那些都只是比较有钱的人戴的,香港真正的贵族戴的是伯爵!你知道伯爵吗?那是瑞士最好最高级的表了。那时,贵族一词在大陆还没有像前几年在易烨卿同志吹嘘下那么广泛而被众人周知,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后代只是知道那时一个好像高高在天上的名词,贵族。。。Zaza,我咂了一下舌头,试想那是多么高贵的字样,和这个高贵字样连接在一起的手表牌子,也是异常让人惊叹而遥远的:伯爵。。。想想就能感觉到好像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那样高高在上,威严而不可侵犯。。。
那个年代,大陆唯一能买到的手表书籍好像是李英豪老大爷出版的几本古董表拼图册,从现在看不但没什么原创的东西而且漏洞百出,但那时确实饥渴难当的我的最佳食物。上面为数不多的几只伯爵表的样子让我知道了这个十分高贵的牌子不但外壳全部使用了贵金属,而且号称“用黄金度量时间”,多么威严的口号!伯爵有着著名的9P和12P自动的自厂制造的机芯,都是名贵的超薄设计,而伯爵的的设计既简洁又有个性,非常有中国古典文化力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那种感觉。但数万元起步的价格,让我这个不但连欧米茄都买不起的穷学生望而止步。只是给自己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以后有了钱,一定要买一只伯爵,这是比劳力士欧米茄都要高级的表。
2001年后,有了机会都让我接触到了以前我心目中这个神圣的牌子:伯爵。坦率的说,伯爵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比较有趣,主要是在港澳地区。这些地区充实了有钱的南方生意人和与欧洲社会近距离接触的半洋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优雅的,制作工艺精细的品牌。当时来看,流行的伯爵表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一个是很闻名的超薄手动机芯9P为主的两针金表系列。这个系列大半是皮表带的配置,少数是原装固定金属表带的配置。这个系列很薄,几乎只有五、六毫米的厚度,上手之后感觉很贴,大小也非常的合适。而9P机芯细分更分为9P,9P1和后期带日内瓦条文的9P2机芯,这个机芯虽然薄,但算起来也是比较耐用比较好维护的,所以用这个机芯的表流通起来很顺畅,上家愿意收货,下家也愿意接货,很是受欢迎。另外一个很著名的就是偏心小珍珠自动陀的超薄自动机芯12P,这个机芯尺寸上要大过9P,但厚度上也非常之薄,外壳上则是连接原装固定表带的款式比较多,而且很多都用了半宝石也就是非珍贵宝石的面盘,譬如翡翠、青金石、玛瑙等等。市场上也非常喜欢这个系列。在最初,金的表带要比皮表带更加豪华,价格高出很多,开始的时候坊间有割去皮带款的表耳后焊接上私做的金带谋取利润的,但后来很多人发现固定的原装金带虽然豪华,而且佩戴起来不用考虑皮带之流防水的问题,但因为每个人手腕的粗细有较大的差距,表扣的微调部分不能完全满足尺寸的要求,很多时候金的表带要经过金匠的再次切割才能上手,但切断的表带却很难再次卖出去,影响了二手流通,这造成了这种固定金属的表带的价格在后几年直线下滑,甚至不如皮表带的配置,而伯爵的固定金带货色也是当年又一次被从金带私下改成皮带款再次出售的,曾经皮带改金带,又来金带改皮带,从伯爵表在二手市场上的变化真是感叹市场的残酷抉择。
2001年,伯爵座落于日内瓦的崭新Plan-les-Ouates工厂正式启用。之后几年我虽然为钟表杂志社开始工作,但却一直没有机会造访伯爵厂家。但我心目中一直关注着这个给与我很多感慨的品牌。伯爵作为一家很早就制造自厂机芯(早过现在市场上百分之八十的瑞士牌子)的厂家,一直有着很足的实力和后劲。腕表有几大制作难点,一直被瑞士技术派厂家也视为卖点,从功能上讲,可以克服地球引力的陀飞轮装置算是其一,可以自动识别日期、星期、月份甚至每四年一次的闰年功能的万年历功能算是其二,比计时更加复杂的双追功能算是其三,可以凭借打簧声音辨别时间的三问功能算是其四。这几点,除了三问外,其他都是伯爵的长项,做的非常之优秀。譬如陀飞轮,伯爵「相对陀飞轮腕表」是2006年推出最特殊的复杂功能作品,搭载由伯爵自行研发生产的608P飞行陀飞轮手动上链机芯,革命性地将钛金属材质陀飞轮框架置放在分针尾端,每一分钟自转一圈,随着分针在表盘上的规律圆周运行,同步进行公转。这项革新的机制,令伯爵在陀飞轮领域中创造了令同业望其项背的非凡地位。 608P 相对陀飞轮机芯看似悬浮于表盘上自转运作的陀飞轮装置,其实是将传动的轮系隐藏于陀飞轮与小时碟盘之下,因此能营造出这种飘浮的视觉效果。置于分针末端的陀飞轮,如常见的60秒陀飞轮一样每分钟自转一圈,同时沿着小时碟盘下的齿轮,绕着面盘中心每小时公转一圈,也因此令另一端的分针能稳定地以计数每一分钟。 为了使装置在大型分针末端的陀飞轮框架具有轻量、平衡运行的特点,陀飞轮特别以三枚钛金属零件组成,减轻重量之余,更传承了伯爵在陀飞轮机芯中引入新颖科技物料的传统。
又譬如一些和功能无关的装饰性制作,譬如大家熟悉的珠宝镶嵌,机芯镂空,或者是金雕、珐琅装饰等等,伯爵更是这方面的翘楚,譬如珐琅彩绘是需要巧手与巧思的艺术,是色彩与温度的游戏,是艺术与工艺的双重严格要求,是百年来最引人入胜的艺术之一。珐琅从色料的准备即异常繁复耗时,需将珐琅的玻璃粉末与各式金属氧化物依精准比例调和以呈现色泽,经彩绘师以细毛笔蘸取染料在金属底板上绘制图纹,每上一层色料即需以高达摄氏800度的高温焙烧,反复操作以达到预定的呈色。然而,纵使彩绘师具有傲人的艺术天赋,珐琅彩绘的困难之处在于温度的些微差异都能对焙烧后的珐琅呈色产生巨大差异,为人为难以控制的变因,因而失败率极高。世上仅有极少数的彩绘师通熟此项技艺,也让珐琅彩绘成为顶级艺品独有的艺术表现方式。伯爵表进一步将「相对陀飞轮」超群的机械内在,加乘以珍稀无比的珐琅彩绘技艺,再媒合以需要高度稳定性的微缩金雕艺术,巨细靡遗地将动物及地貌景致,以贵金属等比例微缩立体铸造,或雕刻于K金表壳及表盘之上,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装饰,使「珐琅彩绘相对陀飞轮」内外皆符合工艺与美学的最高规格。
看了许多伯爵近年来的新作,我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这家老厂的新能量,新姿态。虽然伯爵表越来越贵,贵到我已经买不起的地步,但我还是再次发出梦想,拥有一支镶嵌钻石的豪华伯爵。大家祝我美梦成真吧。
脸疯 发表于 2014-5-2 19:41
务实...买不起看他干啥
存心添堵...
技术倒是可以看看,看看打磨,看看工艺 ...
四阿哥 发表于 2014-5-2 20:58
大牌值得关注的就是这些。打磨不用说,工艺很重要
脸疯 发表于 2014-5-2 21:13
国内表厂需要奋起
脸疯 发表于 2014-5-3 00:29
如同兔子一样
海鸥也具备做老大的基础
奋发就能向上
四阿哥 发表于 2014-5-3 00:40
海鸥绝对的中国第一。。就是好
脸疯 发表于 2014-5-3 00:43
海鸥是真的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四阿哥 发表于 2014-5-3 00:46
这个看曹工他们了。。。。也许比较漫长
脸疯 发表于 2014-5-3 00:48
这个需要下大决心,可能需要有关部委插手
四阿哥 发表于 2014-5-3 00:50
那。。咱还是下一话题吧。。换吃的
脸疯 发表于 2014-5-3 00:53
我喜欢吃......
一时想不起来,太多了
四阿哥 发表于 2014-5-3 00:56
。。。。。。那你慢慢想吧。我睡了。。头疼。。
脸疯 发表于 2014-5-3 00:58
88晚安好梦
伯爵 9P 一代超薄传奇
作者 朱磊
历来,我很不喜欢用“传奇”这个字眼,这些年的媒体文字世界,是一个经典和传奇都用烂了的的时代,所有的东西都是经典,所有的东西都是传奇,那么,传奇和经典也就不再具有很正的意义。
但说到伯爵的9P机芯,一定而且必须要用到传奇这个字眼,因为不用上这个字眼,这的没
法表达我内心对这款机芯的敬重和喜爱。
可以说,腕表时代是从上世纪也就是1920年正式开始的,之前的镯式腕表和一些试制的所
谓腕表虽然存在,但完全没有真正占领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这一切。首先,需要
大批的人同时的参加行动,所以几乎每个指挥官都需要钟表。在泥泞,寒冷,多雨的壕沟
里,怀表被证明是一种无法轻易从衣袋里拿出的累赘。可以轻易观察时间的腕表成为了必
需品。第一个使用腕表的指挥官被他的同僚们视作奇怪的,但是战争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功
能而并非面子问题和品位问题。其实最早的手表就是将怀表焊接上了两个金属丝以固定一
根带子而已。但很快一些品牌譬如劳力士欧米茄浪琴开始专注于生产大量男装尺寸的腕表
来应对战争的需要。
对于腕表来说,和怀表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佩戴于手腕之上,活动量和活动环境都较之怀
表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腕表最需要解决的一是密封问题;二是防震问题。在解决了这两个
非常之重要的问题之后,腕表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厚度。
也许在今日,大表厚表流行,一款沛纳海,依然在46毫米而仍被嫌小,但在当年,31毫米
的男表(譬如百达翡丽的96型,劳力士的泡泡背型,欧米茄的30T型)确是市场的主流,
多社会名流在战后都开始追求轻薄的腕表为时尚,于是,怀表为设计基础的机芯便受到了遗弃,更薄更小的机芯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这也给制表厂家带来了新的挑战。
说到瑞士的制表业,可以说百年前都是手工的天下,一些基础的手工工具包括车床在内加
工着几乎所有的钟表零件,百年前的一场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最新的流水线的大型机械
在电力的运用下迅速传播到了欧洲,于是,土老帽的瑞士人也学习起了美国人,玩起了自
动化流水线,于是,机芯的加工水平迅速提高,精密度和尺寸不断在挑战新的纪录,就在
这样的机械表的黄金时代,伯爵9P诞生了。
1957年,伯爵发表了由Valentin Piaget研发的超薄9P手动上链机械机芯。这是这个牌子刚
刚注册不久就发行的第一款超薄机芯。其实早在1874年,年仅19岁的制表师Georges-
Edouard Piaget创立了伯爵厂,只是当时并没有将伯爵商标注册而已。受到他的影响,不
久后伯爵家族的成员都陆续投入了高精度机芯制作的行列。1890年时伯爵还只是位于瑞士
侏罗山区上La C?te-aux-Fées村庄的一间家族工作坊,至1911年Timothée Piaget接管时,
已经是钟表界中领导优越的代名词。伯爵从1920年开始向欧米茄、江诗丹顿、卡地亚等钟
表品牌提供机械机芯。伴随1942年的广告,伯爵的第一个品牌标语诞生:奢华与精准。
1943年,伯爵家族将“PIAGET”登记注册商标,从这一刻起,伯爵开始制造腕表并将品牌
名号刻印在作品上进行销售。同时期创始人的孙子Gérald与Valentin兄弟为品牌带来了关
键性的改变:为了追求表现时间的新方式并且尽情展示腕表的美感,他们着手将机芯的尺
寸变小,并开始设计极具创意的戒环表、金币表等作品。1947年,第一间伯爵制表厂建立
,随后品牌的名声跨越瑞士国境,开始在国际间扩张发展,腕表与机芯的订单也从世界各
地如雪片般飞至。
1957年创造并上线生产的9P机芯,从现在看来亦然是当时最先进的超薄机芯的代表:首先
它的直径是20.5毫米,是当时不多见的男装机芯(当时怀表、男装腕表、女装腕表机芯的
尺寸界线分别是30毫米、20毫米,超过30毫米的界定为怀表机芯,低于20毫米的界定为女装机芯)厚度仅仅是2毫米,也就是相当于一张厚的硬纸板的厚度。这个厚度带来的最大问题,一是耐用度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零件都将被降低厚度,那么这么薄的机芯是否能禁得起时间的检验,第二是设计的问题,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安排89个零件,可以说是对设计师的挑战,三是精准的问题,小又薄的东西,能不能走的好走的准是很大的问题,在50年代机械表的黄金时代,走的准是腕表必须要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高档腕表的命脉。
这一切挑战都被伯爵的设计师和制造人员完成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薄的量产腕表机芯,从美学上看,它的上夹板是简洁的三块,都由有着优美弧线的版路组成,虽然当时没有背透机芯,没有欣赏机芯的可能性,但它依然保持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从工艺上看,所有的夹板都有珍珠也就是鱼鳞式的打磨,所有的夹板都有人工倒角,9P机芯的大小钢轮均有倒角处理,所有的宝石周围也都有手工的沉孔出路,机芯经过了五方位校正,
9P2型还增加了日内瓦条纹;从结构技术上看,机芯采用了最简洁的二轮偏心式轮系排列,避免了超薄机芯的可能性故障,而且增加了中轴的指针防抖功能;从材料看,不但夹板的材料足够坚固,而且还采用了K金的擒纵叉和擒纵轮装置,保证了机芯的防磁性和级别;从调节装置看,9P采用了外桩的螺丝杆调节,这样的调节方式相当简单,现在还在帝舵或者诺时等品牌上常见。
9P机芯采用了当年非常流行的摆频:19800,这样的摆频较之18000来说走时比较精确,但产生的磨损又比21600的小很多,因为超薄的限制,9P机芯采用了36小时的能量储存,因为发条力矩变化不大,也相对不容易出现断条的现象。
总而言之,伯爵9P在经历了五十余年的洗礼后,禁得起历史的考验,当年的9P机芯现在经过洗油保养后,依然可以有误差在几秒之少的范围内,足以印证超薄但却精准耐用的当年的极高要求,之后,伯爵又创造了仅仅有2.3毫米厚的12P自动机芯,也是一炮打响,奠定了伯爵优雅超薄的历史线路。
老表迷pp 发表于 2014-5-16 20:03
伯爵 9P 一代超薄传奇
作者 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