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SteveG之PP特级简单款怀表(原文翻译)
59回复

当一个制表师或者表厂想要制作一些特殊的作品时, 这通常意味着新作品将会在传统的制作工艺,设计与材料的基础上被赋予从所未见的改良——这包括了校正方式和工艺,也许还有新的摆轮游丝系统. 即便是最简单的基本功能表,也可以因为厂家/作坊或者制表师的一个决定而变得不平凡, 而这种决定的最佳范例就是专门为天文台竞赛而制作的特级基本功能表款.






瑞士最早在1866年开始了天文台竞赛(日内瓦在1873年开始这一项传统),这一项传统直到1973年的石英风暴席卷世界后才彻底废弃. 跟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以官方单位

(譬如现在的 C.O.S.C.)每年为

为数百万计的通过测试的时计发放认证不同, 彼时的天文台竞赛通常只有数十只机心参赛, 而且拔得头筹的前十名通常是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 江斯丹顿(Vacheron & Constantin)和欧米茄(Omega) (在后来的日子里, 多了个劳力士). 这样的竞赛通常要对参赛机心



行六个星期的测试,因为一块机心需要最起码六个星期的时间才足以验出有哪些地方不及格(最明显的是走时);这种测试方式在当时显然是非常昂贵的, 而且得到天文台认证的机心是非常难得的(自然也罕有). 只有那些装备当时最一流的技术,材料,设计和工艺的机心(说白了就是人力物力要下足)才有出赛和获胜的机会, 这些参赛的机心的调校和精加工的任务都会落在本作坊的一哥级人马身上. 除了作为一个作坊在设计,工艺和匠人精神的完美体现外

, 一块天文台表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多是一块稀有的珍品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本文中要介绍的这款表就是当年的天文台竞赛中的胜利者之一,它的机心于1914年于日内瓦天文台参赛,最后于同年获得证书. 我手里还有一份该天文台的官方认证文件,里边清楚地显示了所有有关于此表当年的参数:






-- 1914年的这一参赛批次共有93只机心,得分范围在606分至879分之间不等(最高分可能是1000分), 而这块机心得分是626分, 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 测试一共连续进行了46天, 在1913年末开始进行






-- 方位误差的范围在每天负0.2秒至正1.42秒之间, 平均方位差为每天0.41秒






-- 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的误差平均为每摄氏度0.037秒






-- 平均日误差为正0.29秒, 某两个特定测试时间段的最大偏差为1.62秒






虽然还有些东西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但这些数据表明这块表的走时的确非常理想, 特别是在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下,真的难以想象.






表的直径为49毫米, 表壳是非常素雅简约的金壳. 表盘是带有下沉式小秒针盘的白色珐琅表盘, 刻度分黑色,红色两种, 绘有宝玑风格的数字刻度,指针为奢华至极的路易十五风格. 我非常怀疑表盘是人手绘制的, 而且指针很可能是用人手从高纯度的金箔处雕刻出来的; 不论怎么说,这款表真的是接近完美的境界.







该作品的所有重要信息都被厂家刻在防尘盖和表背上, 我们可以看到:该表在1921年出售,尽管在出售7年后才获得天文台竞赛认证,不过对于这种专属第一手藏家的定制表款算不上什么怪事.



比起表壳,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机心了. 这是一款直径19令(大约相当于43毫米)的机心, 除此以外我没有有关这款机心的更详细信息了, 根据我的观察,这款板路应该是百达翡丽天文台级别表款在20世纪早期(约1900-1925年)的共用设计. 这种桥式板路的设计的确非常迷人, 摆轮夹板,四轮夹板及擒纵轮夹板,三轮及中心轮夹板和发条轮系夹板都是分开的. 这种优雅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植于维修便利性与设计美学艺术的丰满结合. 注意了,这块机心上刻有全面校正(8方位)的字样,同时还有特级(Extra)字样,这是品牌最顶级机心才有的特征.



再看看勾魂的细节:



镜面抛光过的部件全部都那么闪耀夺目,毒死人不偿命啊...



摆轮上搭载的铂合金校时螺丝,镜面抛光的擒纵轮夹板顶端和其他颜色的部件相得益彰:



哪怕是擒纵叉,擒纵轮齿尖这样的细节都是一丝不苟的:



一张又一张钢件照,毒死人不偿命的抛光钢件:




就连套筒螺丝边缘,狼牙齿轮尖和日内瓦条纹这样的细节都一丝不苟,还能要求什么呢?



毒不死人不罢休的工艺啊:




战绩表,战绩彪炳啊:


来学习了。。。

好文!

其实这类表是艺术和技术的最好的结合和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们现在看来是最舒服的
之前的表,太艺术
之后的表,太技术

老表迷pp 发表于 2014-4-7 17:11


其实这类表是艺术和技术的最好的结合和最好的平衡,所以我们现在看来是最舒服的
之前的表,太艺术
之后的表 ...
“艺术”和“技术”这两个字眼您怎么定义?

接下来,我说说自己的观点,1850/1860至1930年代,是便携表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段过渡时期,因为工业化生产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被今天的藏家视为珍玩的结构和材料特征消亡,诸如芝麻链,截断式双金属摆轮,蓝钢游丝,带有平衡块的擒纵叉等等。

1875-1920年代是高档怀表在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时代,无论是工艺还是技术都登峰造极;虽然汉密顿在1930-1940年代把在不涨钢合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技术用在自家的怀表上,却已经无法在市场上和当时的手表匹敌了。

一家之言。

nomorewatch 发表于 2014-4-8 02:08


“艺术”和“技术”这两个字眼您怎么定义?

接下来,我说说自己的观点,1850/1860至1930年代,是便携表 ...
没有从钟表的沿革发展来深入了解过整个过程(懒不爱学习),但从其他艺术和手工的技艺来看,艺术范畴的今人均没超过前人,技术领域今人发展的如光速飞快,古人没法想象今天用机器制造出的产品可以千奇百怪,触目惊心。

miaow 发表于 2014-4-9 00:29


没有从钟表的沿革发展来深入了解过整个过程(懒不爱学习),但从其他艺术和手工的技艺来看,艺术范畴的今 ...
那就请让我用自己的角度说说所谓的“日内瓦七艺”在今天的状况吧:

金雕工艺在今天的传承应该还可以;珐琅因为釉料和传承的问题应该会在不远的将来灭绝(怀表时代日内瓦珐琅的釉料开采污染很厉害,而且因为釉料矿物的毒性害死了不少矿工,所以很早就被禁止开采了,珐琅艺术的别名就是“血的艺术”,指的就是这一大害);珠宝镶嵌的工艺和用料日新月异,依然不减衰败的势头;手工操作手动和半自动化设备制作表壳和机心这个技艺基本被数控机床和其他自动化设备取代,这是应该的(杜飞那种“手工倒角抛光”另当别论);全手工镂空(其实也算是金雕范畴)基本和珐琅是同一个命运。

其实,我好奇的是,若果宝玑有条件用上电脑软件设计的话,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出来。

这些细节真的太勾魂了,一看就可以看老半天。

看楼上几位的讨论,受益良多

DanielXu 发表于 2014-4-13 04:51


看楼上几位的讨论,受益良多
谢谢你的参与,请分享一下你的意见:handshake

nomorewatch 发表于 2014-4-13 13:51


谢谢你的参与,请分享一下你的意见
读完你在CTIME的一些贴,感受和主席一样,现在不快餐向你这麽定下心研究过去并痴迷机械美学的很不容易,我现在曲线救国,先赚钱再跟你学习,最近在youTUBE找了些怀表的问听了下---赞

DanielXu 发表于 2014-4-13 19:16


读完你在CTIME的一些贴,感受和主席一样,现在不快餐向你这麽定下心研究过去并痴迷机械美学的很不容易, ...
不敢当,缺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也缺,所以我目前的专注是经济而非研究什么机械美学。

奢侈品,终究只是为生活添色的小食和甜点,不能当主食的。

先收藏再细看

谢谢捧场:handshake

老表迷pp 发表于 2014-4-7 17:11


其实这类表是艺术和技术的最好的结合和最好的平衡,所以我们现在看来是最舒服的
之前的表,太艺术
之后的表 ...
从俺接触手表以来,就知道朱版文字幽默,这精到的点评——很少看到。
明白大佬为什么是大涝了。

看到这个帖子,想起我那只天文台的竞赛证书让一个蛋给弄丢了

我只能说,lz这位表通神人也“光临”表态网指导工作了

以和为贵 发表于 2014-4-29 03:51


我只能说,lz这位表通神人也“光临”表态网指导工作了
呵呵,“神人”这名号我就不敢当了,我现在也就两边走,都玩玩,指导工作是谈不上了。

灰胖 发表于 2014-4-28 21:32


看到这个帖子,想起我那只天文台的竞赛证书让一个蛋给弄丢了
谁这么大胆敢弄丢黄大收藏家的宝贝?

學習學習中,精彩。

nomorewatch 发表于 2014-4-29 04:52


谁这么大胆敢弄丢黄大收藏家的宝贝?

同宗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