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工
足球迷、摄影小法师。周六在野外四处游荡。
碧湾 Pro 是我唯一拥有的帝舵。在三年前那次吃饱饭之后闲逛时,我直接被虏获,只经过了一夜纠结便把它迎回了家。有些人在大笔消费之后,反而会陷入纠结,担心他入手的这一枚会很快在新作面前显得落伍、担心它有潜在的毛病,用起来各种桎梏。但我从购入碧湾 Pro 以后就没有对帝舵的新作动过真心,虽然这是“生理性喜欢”,结果却证明浪子真情金不换。
如果上面这段是今年4月前写的,我不会脸红,但自从我在日内瓦第一时间看到新出了白盘的,我就对我的黑盘款明显动摇了……该死,现在让我选,肯定白盘走起啊!为什么?下面我结合这三年的实际体验,以及我对白盘的观感来解释一下,为何白盘款是我现在最感兴趣的帝舵。
01
为什么是最好的碧湾?
看配置,黑盘和白盘的碧湾 Pro 真的区别不太大,所以我三年来对黑盘的体验应该也会是买了白盘的人接下去将感受到的。
很多人把碧湾 Pro 当作劳力士探II的平替,“在潜水表的盘面外,装个精钢的GMT表圈“,这一共同特征赋予它们独特的魅力,前者强调出运动感,后者让表圈不会像陶瓷圈一样易碎。考虑到碧湾 Pro 和探II的售价差距,前者的确性价比爆棚,但这不意味碧湾用户在其他方面都要接受妥协,至少它的尺寸比探II更具适应性。
碧湾 Pro 和探II
并不是说碧湾 Pro 的39毫米就比42毫米“优越”,只是这些年的表迷更期待小尺寸运动表也是不争的事实,连百年灵这样尺寸豪迈的品牌都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趋势使然,碧湾 Pro 并非只是买不起探II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它完全有机会靠天资吸引人,剩下的预算可以作其他打算。它当探II的平替?探II能不能当它的贵替都不一定。
对此我体验了三年,可以中气十足地这么说:39毫米的表壳在我手上非常大气,这就是我的运动表黄金尺寸!表壳比较充分地填充了我的手腕,又留了一些空间,让我从腕表正面就欣赏到表链接入表壳的过程,视觉体验完整,“蚝式链”的造型尽收眼底,Sweet。
我见过很多人对碧湾 Pro 感兴趣之后打了退堂鼓,因为不接受它14.6毫米的厚度。在此澄清:14.6毫米固然不薄,但它和更薄、但贵了3,100元的碧湾格林尼治相比,看不出区别!
2024年推出的碧湾1958型格林尼治把厚度削减到了12.8毫米,这块和碧湾 Pro 功能相同的表款让我非常振奋,“看来帝舵也要好好打磨佩戴感了”。结果上手发现,和我的碧湾 Pro 居然一样厚薄。关键在于,削减的1.8毫米厚度全都集中在底盖凸起位置,这里突出得没原来那么多了,仅此而已,中壳和表镜依旧不变。所以,两者的上手效果完全一样。
1.8毫米削减在表背凸起上,佩戴时这里陷在手腕里,对厚薄观感没有影响
我承认它在夏天裸露的手腕上是会显得厚,但其他季节就没问题。说到底,厚度是12.8毫米也好、14.6毫米也好,这其实都不影响碧湾 Pro 的观感,真正决定性的是表壳的造型,现在买碧湾 Pro 依旧不过时。
更何况它的表圈还是精钢的!光这点就比铝圈的碧湾更讨喜。“不可旋转”代表坚固可靠,没有阳极氧化的彩色涂装,代表表圈的划痕、老化效果会更自然,就像我能接受男人的脸上有道道伤疤,但不能容忍男娘的彩妆被汗水打花。
它的盘面是另一种经典。所有元素都哑光,摒弃金属光泽,这就是洞穴探险、极地穿越时应该有的硬汉魅力,花哨媚俗的妖孽在极限环境下会被吓得哭爹喊娘。它也因此是碧湾系列中最别致的存在。
然后我必须大赞特赞它的夜光——它充能极快,峰值亮度又极高。假如碧湾 Pro 是你的第一块带夜光的表,它会让你“夜光成瘾”,让你对休闲表的夜光产生通常来说不切实际的期待,仿佛达不到碧湾 Pro 的标准就是不合格的……但大多数真的达不到,不管它卖多少钱。我没有试过白盘的夜光,但看过油管视频后我觉得它只是夜光面积稍微缩减一点点,毕竟黑色轮廓不发光,但亮度依然卓越,总体差异可以忽略不计。这块表真的不适合当作第一块休闲表,劲儿太大,标准太高。
表链不多谈了,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讨厌长度快调结构,它让表扣位置特别厚,会顶在笔记本电脑边缘。这对码字的人来说不太友好。
MT5652 机芯的存在让上面这些闪光点不只是流于表面的花架子,腕表用起来还是特别省心。日差够小、动储管饱,这些说过了就不多强调。我曾经把它放在路由器上面测试防磁能力,15分钟测试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还试过冰箱贴、冰箱门的磁吸封条,统统过关,可见硅游丝真的很能打,“受磁”这件事彻底从我脑子里给抹掉了,少操心比什么都强。
碧湾家族的构成有时会让人感觉目眩,碧湾、碧湾一、碧湾54、碧湾1958、碧湾格林尼治,很多系列乍看之下区别不大。其中最具识别度的还就是碧湾 Pro 和碧湾计时。我喜欢它一切元素都哑光的表盘、喜欢它用数字装点的精钢表圈,这些将它的雄性魅力推到了系列之冠的地位上。“这样的碧湾 Pro 要更新,还能怎么进化?”我曾大概想象过,最重要是削厚度、其次是用METAS机芯、换白盘可以放在最次要的位置。但看到白盘后我发现,只是换个盘面,这明显让它更好了。
02
为什么白盘更好?
为什么白盘更好?因为它更好看、更得探II的真髓。探II和碧湾 Pro 都是为洞穴探险和极地严寒环境而设计的,这两个场景都经常无法区别白天和黑夜,所以手表需要24小时制的GMT功能。根据这样的设定,我始终觉得白盘更能带给人冰天雪地的感觉,更符合这两个系列推出的初衷。
那黑盘碧湾 Pro 不也对应了洞穴探险的情景吗?那倒不然,因为黑盘的磨砂质地让盘面看着是深灰色的,并没有黑到洞穴内深手不见五指的程度。在白盘款推出之前,我还能忍受这点,但见过白盘实物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概念上就输了一筹。在冬日,白盘应景,在夏日,白盘应季。
抛开设定,就事论事说观感,我也更喜欢白盘。它的指针、时标在黑色轮廓勾勒之下,盘面像一张扁平化的设计线稿,轻松写意,多了不少趣味性。目前探II同样有黑盘和白盘可选,而白盘才是当仁不让的门面招牌式存在,理由如出一辙,市场早已检验过。
可惜,白盘款这次有一处我不太理解的调整:秒针的动平衡端居然涂黑,在蛋白底色上完全藏不住,这原本是黑盘款特别隐藏的部分!这样一改,盘面显得繁杂了一些。 这并不是个特别刺眼的设计,我也看了老半天才发现有点不对,但一旦意识到,它就在脑海里扎根。黑盘依然有它的长处。
看秒针的动平衡端,黑盘特意涂黑以隐藏,白盘的没有任何措施
另外可以注意,显然黑盘款的时标更容易识别,毕竟盘面是极致黑白对比。白盘款要看清也不难,但确实和黑盘的不能比。它时标的黑色轮廓偏细弱,存在感本来可以更强的。黑盘拿下第二城。
这两点对我来说没有动摇白盘的优势,但有人更喜欢黑盘,那也合情合理。“白盘更好”是非常个人的观点,我不求驳倒任何人。但“白盘够好”,则是经过理性考虑之后的结论。
03
为什么白盘够好?
之前说的三个预想的升级,“削厚度”和“METAS 机芯”没有实现,这样能说“够好”吗?前者我再重申,从碧湾1958格林尼治的效果看,它需要的不是削厚度,而是调整壳型。
而没有用到 METAS 认证的机芯,其实和帝舵内部标准的日差-2/+4秒对照下来,METAS 机芯的日差范围是0/+5秒,偏差范围少了1秒,但极限偏差却多了1秒(METAS 差+5秒合格,帝舵差+5秒就不合格)。两者都是机芯装壳后再测试。这样的差异很难说值得每个消费者都抓牢不放。而 METAS 机芯明确要求的15,000高斯防磁能力确实超强,但上面我也证明了,日常生活里没有 METAS 认证的帝舵机芯已经够用。
厚度削减、得到 METAS 认证,这些都是要额外花开发和认证成本的,帝舵不会白送,碧湾 Pro 和1958型格林尼治的3,100元差价多数都耗费在这些内容上。这些升级当然有它们的价值,比如 METAS 机芯集成化程度够高、虽然少了5小时动储但机芯厚度缩减1.38毫米,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宣传着力点,爱好者一听就懂。但爱好者毕竟也要花钱才能买,少花3,100元的碧湾 Pro 已经相当出色,这就是我要强调它“够好”的原因。
现在碧湾GMT按价格,分为3.5万、3.6万、3.8万三档,过去三年帝舵依次充实了这三种选择,今年只不过又轮到最入门的碧湾 Pro 该更新了而已。来个白的,凑成黑白配,完美对应GMT的第二时区昼夜变化的概念。与其说帝舵不让碧湾 Pro 升级,不如说碧湾 Pro 依旧担起入门帝舵GMT够好、够实惠之选的责任。如果你觉得多花3,100元是毛毛雨,那我推荐1958型格林尼治,如果你觉得但凡能省一点都开心,那碧湾 Pro 反而是帝舵最强的G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