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课堂】珐琅表之我见

  • 作者: 张澍生 2016-11-22
  • 评论 108
近年珐琅表大热,除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珐琅钟表外,拍场上,各种古董珐琅表也是频创新高,令人咋舌。那藏品无数的豪哥,又如何看待“珐琅”?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张澍生(豪哥)

人称豪哥。在外面混,得一“豪”字足矣。


(本文根据在“2015年《名表通》名表收藏家沙龙”上的发言整理)

今天在座的都是行家,我没资格普及珐琅知识,所以只谈一些常识以外的看法,当然只是个人观点。


说珐琅是艺术品,我基本同意,因为在目镜的检视下,不管质量高低,每一片都难以重复。艺术品和产品(或奢侈品)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多恶俗的艺术品都是唯一的,多艺术的奢侈品都是可以重复的。我这样定义,是尊重事实,没有褒贬之意。垃圾的艺术品也是唯一的,却连伪劣产品都不如。


图4:积家微绘珐琅.jpg


同时,珐琅又是很特殊的艺术品,认识不到其特殊性,对珐琅表的价值就会产生误判。珐琅的特殊性在于,其成本构成远不止我们最终看到的这片十至十几平方厘米的成品,在这块成品珐琅的背后,隐藏了若干甚至很多块半途而废或者非常接近成功的次品。


珐琅要做胎、打底、描绘(上釉)、焙烧、打磨……重复……再重复……过程繁复而脆弱,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容易出现瑕疵,比如图案走样、冒泡、偏色、龟裂……稍有不慎就是废品。对于复杂精细的画面,很多时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但运气差了点儿,还是功亏一篑。最后是否成功,更重要的,还与珐琅师对自己的要求和老板打算卖多少钱有直接关系,现在市面卖的很多廉价珐琅表在我眼中其实只达到废品的水平。一个伟大的珐琅师要完成一件伟大的作品,除了名气,还要靠运气。最后的成品就像皇帝的陵墓,一定有很多陪葬品。


Anita-Porchet-painting_12148.jpg


我也遇到过极个别的珐琅师,当然是大师级的,有不同的制作风格。他们很少直接报废,而是把一个过程作很多次细分,比如,分很多次描绘,每刷几笔都低温先定色。低温焙烧的好处是没有完全烧结,还可以涂刮修改。每一点瑕疵,就修改一次。直到最后自认完美才上大明火,高温之后再不满意,还是只能报废。这样做看上去不用出一堆废品,但事实上所耗的时间精力并没有少。对于珐琅,时间就是钱,对于大师,时间更是钱。


我们明白了废品率(或难以预估的时间成本)是构成珐琅成本的重要因素,自然就可以排出不同题材珐琅的价格次序,有可能颠覆某些品牌对珐琅表的价值误导,令一些被捧上艺术殿堂的作品重回凡间,当然,也会使一些备受冷落的作品重现光芒。


  • 花鸟虫鱼


JIN_0647.jpg


最不值钱就是花花草草昆虫金鱼,但刚迷上珐琅的人却比较容易发出惊叹:多艳丽的花卉,多逼真的翠鸟,多可爱的甲壳,多生动的锦鲤……于是凭感觉出了大价钱。


vach-new.jpg


花鸟珐琅只有精细与粗糙之分,基本没有“像与不像”之别。花本身就没有什么固定形状和颜色,你说这只鸟很逼真,像谁呢?这样就给了珐琅师很多取巧的空间,反正烧出来是啥样就是啥样,不容易报废,甚至废品也可以当成品。近来有些大八件的百花图被炒上天价,连带现代腕表的花鸟珐琅也水涨船高,我只有苦笑。花的形态与颜色本来就没有精确的对照物,那条线划“错”了,也是“对”的。到焙烧阶段,由于温度或时间,可能出现严重偏色,因为颜料是金属氧化物,本来的色泽和熟成后的色泽会有差异,甚至很大不同。一旦鲜红变成紫红,翠绿变成墨绿,本是不可饶恕的失败,却反而变成意想不到的佳效,简直求之不得,怎么舍得当废品扔掉呢?反正鲜花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红牡丹烧成黑牡丹又何妨。


se34248243e.jpg


但有一个例外,百花图也可以很值钱,就是镜像对表。一对表,因为左右对称有另一只作严格参考,像与不像一目了然,真的要出很多废品才能对得上号。所以为什么有些百花图拍出了天价,就是因为自己有一只左的,拍卖目录惊现一只右的,你就只能死命去追。而夺你所爱的人也不傻,简介上说这(可能)是双胞胎,那他就不妨先拿下,再寻孪生的另一只,大家想到一块去了拍卖行的阴谋就成功了。


patek-philippe-16017980.jpg


  • 自然风光


JIN_1041.jpg


这类题材还包括动物,这里说的动物是指哺乳类动物,因为禽类只有姿态而没有神态。但猫狗马羊虎豹熊猫就要形神兼备了,难度相应提高。自然风光的画面复杂恢宏,笔触较多,要画出精气神确实要花一番狠功。所以比花鸟虫鱼困难,非一般自称珐琅师的人可为之。不过,当我们欣赏这一类珐琅时,只会跟常识中的日常映象产生粗略的联想,脑海里并没有具体一物一地的严格对应,还是比较容易蒙混过关。既然没有细节的苛求,珐琅师就舍不得出太多废品或耗费太多时间了。


JIN_1900.jpg


  • 世界名画


最值钱(但非最难)的是临摹世界名画,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原因不言自明,因为世界名画在各人心中早已有清晰的标准,临摹水平立见高下,所以陪葬品的数量难以计算。就我所见而言,世界名画的珐琅表临摹,不管哪位大师操笔,我们只需一瞥,与原画相较,罕有不走样的。还有一点需要澄清,很多人认为画面清晰分辨率高迹近摄影为之上品,其实这要看原画的风格。 


屏幕快照 2016-11-18 下午4.09.25.png

佳士得2014年12月9日纽约冬拍Lot 299,百达翡丽珐琅怀表


佳士得2014年12月9日纽约冬拍,Lot 299是L. Pellarin-Leroy的《Going Hunting》,拍卖前夜有酷爱珐琅的北京表友来电,说这个画面不精细,经不起目镜端详,就不想出大价钱了。但恰好我记得在日内瓦的什么地方见过这位不知名画家的作品,就是这样笔触粗犷的。因此我给他壮胆,L. Pellarin-Leroy的功力举世公认,不妨勇敢追上去。幸好,行家都喜欢“摄影作品”,居然被他低价拿下,这是近年来百达翡丽珐琅怀表很罕见的漏。


IMG_6587[1]1.jpg

由G.Menni画在鼻烟盒上的波提切利的《众神的春天》


印象派的画,虽然不是很写实,但那种朦胧的光影甚至比画照片更难把握。所以至今极少印象派的珐琅作品,因为吃力不讨好,好不容易画出来,人家还说你不精细,卖不出高价。百达翡丽出品的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由G.Menni操笔,是我一直追逐的一代经典。至于他画在鼻烟盒上的波提切利的《众神的春天》,更是难以逾越的高峰。现在世人把Suzanne Rohr捧上了天,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偏见,若论画人物,G.Menni胜过Suzanne Rohr,而且不止一点点。


S0133_A_b_B_b.jpg


2010年5-10月在百达翡丽博物馆有《魅影成双》的展览,展出了48对题材各异的珐琅对表,虽然不全是名画,但如前所述,难度绝对不输世界名画。能几无瑕疵地镜像对称,是对珐琅师的终极考验。


  • 最难是活人肖像


这里不是说历史人物的肖像,什么莫扎特拿破仑,而是你身边活灵活现的一张脸。这种烫手活,没水平的不敢接,有水平的没有大价钱也不敢接,因为真的是自讨苦吃。不过,表主是花了大价钱,但如要转手就一钱不值了,你以为你是网红万人迷?所以,我说真人肖像最难,但不如世界名画值钱


T537HK0532_7NLSV_06.jpg.webrend.1280.1280.jpg

2012111417000_37517.jpg

工作中的Miklos Merczel 


多年前我去过积家的珐琅工作室,恰逢Miklos Merczel,他是当今与Anita齐名的大师,正在画一幅半侧面的淑女肖像。我开玩笑问值多少钱?他说不知道,是大老板压下来的,他自己绝对不接这种活。大师拉开抽屉,里面已经有十几块这个作品的废品和半成品,其中有两块我已看不出瑕疵,但他认为仍不能交收。所以我前面说过,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珐琅在大师眼中其实还是废品。


JIN_0657.jpg


今天徐(步天)老师是主持人,孔氏珐琅的孔令俊董事长也在场,我现在打个赌,让孔氏临摹徐老师的正侧脸蛋做一块微绘珐琅,只要徐老师凭良心认为跟自己的照片不差毫厘,他肯收货,我就给一百万孔先生。(孔先生当即站起回应:我做不了!)


你想,要把徐老师被劳力士整得死去活来的疲惫和窃喜、生怕误人子弟于是貌似诲人不倦的神态准确写出,需要多大的功力!


  • “艺术家”


1381819695524_94FED958D653F955C4C2412E6102B9B5.jpg

著名珐琅彩绘大师Anita Porchet


珐琅是特殊的艺术品,所以珐琅师也是特殊的“艺术家”,用双引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大部分从业珐琅师都没有达到艺术家的水平;二是指即使身价高企的珐琅师,能否称为艺术家也存在争议。按我的定义,珐琅画只是微缩临摹而不是创作。而没有原创,还算是艺术家吗?也就是,摄影家是否艺术家?特别是完全不搞后加工的摄影家是否艺术家?我知道表圈内有些人(甚至是“意见领袖”)对珐琅表颇有微词,十分瞧不起这种专注于复制而完全没有原创的“艺术”。但这就是珐琅和绘画的区别,最伟大的微绘珐琅师就是绝对忠实原作的临摹大师,是挑不出瑕疵的临摹,真的不允许加入自己的创作。有谁见过Suzanne Rohr或Anita原创的珐琅作品?她们当然可以画很漂亮的画,但如果微绘的是她们本人的创作,压根就不值钱,因为珐琅制作过程中的失败和瑕疵,就可以卸责于“原创”,反而成了亮点,废品可有可无。


JIN_1039.jpg

JIN_9848.jpg


  • 国产珐琅表的前景


或者说是钱景,我只谈三点,一要控制数量(减少正品),二要提高质量(增加废品),三要坚持钟表品牌先导。


珐琅表属于艺术(或装饰)类表,艺术表还包括蒔绘、镂空、金雕、拼砌等多种与走时无关的装饰,通常只占正常表的5%以下(当场有人说是3%以下),而珐琅表又是艺术表的很少一个比例。所以,我同意丁之向老师的观点,珐琅表无论怎么便宜怎么漂亮都不可能有太大的销量。就像陀飞轮,不是降到一千元,就所有人都戴陀飞轮了。这是由供求规律决定的,真的不是“好看难做还不贵”就会无端产生大量需求。


《读书》(1994.11)发表了一篇《俄罗斯需要多少艺术家》,提出在市场经济下,科学家、艺术家亦有适量存在供求平衡的问题。即使是在有深厚文化传统、国民受过良好教育的俄国,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大批世界一流的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理论家等纷纷下岗、流失或转行。所以珐琅表无论多么有艺术价值,就算达到“国宝级”,较之正装表,需求始终是有限的。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才对国产表提出少出品、出精品这两点建议。但正好背道而驰的是,中国目前的趋势是多出品、出次品。


先说多出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继熊氏孔氏潘氏……现在又有张稻,与景德镇的工艺师合作,大有铺天盖地之势。我与熊爷孔董潘总及张曙阳先生都有几面之交,也算是朋友,我对他们的为人处事非常欣赏和尊重,但对国产珐琅表企图以量取胜的战略,不敢苟同,十分担忧。


再说出次品。国产珐琅表目前极少名画题材,人物肖像更为罕见,基本上是最取巧的花鸟虫鱼,这样投机的结果就是大量产出还处于次品阶段的珐琅。我不止一次听国内做珐琅的某些师傅说过,“掐丝比微绘难”,恰好验证了这些厂家正在产出次品微绘。我承认,掐丝本身是细活,比微绘多了不止一道工序,但其分辨率不会超过金丝本身的直径,一条金线的宽度在目镜下仍显粗糙。而微绘是没有界线限定的精细,并且有较多的焙烧轮次,精细一点点,所花的功夫近乎无穷。所以,在我眼中,一切比掐丝容易的微绘都是废品。说句实话,我身边有分量的中国玩家,至今还没有一个人上手国产珐琅表,作为中国人,令我很不安。除了珐琅质量,固定珐琅的哪块表,其品质更是不忍卒目。珐琅表首先是一块表,而且是“艺术表”。但我看到国产的珐琅表,其外壳质量和机械品质不好说是一块“表”,让表迷戴在手上,实在勉为其难。珐琅次,手表差,我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最后谈品牌先导。珐琅无非是一块表盘,所以首先必须把表做好,更根本地,先把钟表品牌做好。就是说,只有钟表品牌下的珐琅,表迷才会受落。没有品牌的珐琅,就等于行尸走肉贴一片彩绘在手。比起“诸氏”的珐琅,我更看好某几个国产手表品牌的珐琅,尽管可能他们也是委托“诸氏”做的。我不相信没有高级钟表品牌的加持,一片珐琅裸奔就可以在表坛一骑绝尘,不然德国梅森或法国利摩日直接做表早就艳绝表坛了,何需屈就朗格和格拉苏蒂?基于这一点,我对景德镇出珐琅表保持谨慎的悲观。


不好意思,说的都是坏话,打住吧。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编者的话:本文刊出后,豪哥特地来信表明:他对国产珐琅表的意见,并不妨碍他对国产表的热爱。今年4月16号晚,孔氏珐琅在北京举行慈善拍卖,标王就为豪哥拍得。


 
  • 已有 100条评论
  • 回复
  • 鲸鱼
  • 2016-11-25 12:39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47868/answer/132936104

    国产珐琅不是没精品,只是被选择性无视了而已
  • 回复
  • 匿名用户
  • 2016-11-25 13:37
  • anita给伯爵画的那一朵玫瑰,算是“原创”吗
  • 回复
  • 匿名用户
  • 2016-11-25 13:51
  • 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一段:“在表态潜水很久,如今因为利益相关而发声,下次请直接找我解释,不要以外出为理由不接电话了。”???吃瓜群众表示看不懂
  • 回复
  • 阿JIE
  • 2016-11-25 14:42
  • 翻完8页评论,再重读豪哥文章!我个人觉得豪哥意见还是比较诚恳中肯的,本来国产珐琅就是比外国晚开始,就应该更沉住气去实干,东西不行就是不行啊,扯什么生计什么中华情节呢?而且豪哥也用实际行动支持国货支持行业发展啊!作为消费者,肯定要消费得明白吧,买个放心舒心吧,难道消费者的钱就不是辛苦赚取回来的?南大湿明显是给踩到尾巴了,上岗上线,东西好坏也会自有公论,连这点受批评的气量都没有?可想而知你所说的国产珐琅是什么货色吧!
  • 回复
  • 鲸鱼
  • 2016-11-25 15:38

  • 诚恳中肯吗?为啥下周就拍卖了,这么诚恳中肯的意见才姗姗来迟呢。

  • 回复
  • 阿JIE
  • 2016-11-25 16:10
  • //@鲸鱼 :诚恳中肯吗?为啥下周就拍卖了,这么诚恳中肯的意见才姗姗来迟呢。
    拍卖是对外公开的,一篇中文文章就能领世界各地收藏家去哄抢哄抬吗?你是收藏家你会自己不去判断分析吗??
    不好意思,你不是收藏家!
  • 回复
  • 南之又南
  • 2016-11-25 17:58
  • avr说“当年豪哥和钟先生分别撰文写pp珐琅钟后,所有珐琅作品一飞冲天……”

    这话估计钟先生要是听见了,是万万不敢当此言论的。

    要说哪个藏家对一个品类有再造之功,那非王世襄先生莫属。明式家具理论方面的基础就是王老参与奠定的,《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萃珍》这样的巨著成就了王老在收藏界的宗师地位。而世人津津乐道的,多是03年嘉德拍卖,他私藏的31件宣德炉拍过千万,件件高价拍出,一时掀起宣德炉热。收藏界此后再无这样“点铜成金”的典范。何止“一飞冲天”,简直要冲出外太空去了。

    然而也未见王老居功自矜,反倒是“由我得之、由我散之”这样洒脱的人生态度令人心折。早年的大藏家多是如此,收藏倒在其次,人品风度学识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为了搞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昼夜钻研是家常便饭,翻阅浩瀚典籍也是常有的。没有钻研透彻的问题,没有等身的著录,是万万不敢轻言学问的。大藏家以学问德行被世人敬仰,人们捧这样的人物则是出于由衷的敬佩。当年天价拍得王老铜炉的藏家,第一件事就是向王老致谢,“可算是收了您的一件东西。”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真正的学问家面前,花钱拍东西的人,恭敬地像个小学生。

    如今钟表收藏言必钟大师,即便是老百姓不知道钟大师的名声,都大略知道“十大名表”。一次评比成就了钟大师的一世声名,也大大改变了近二十年的钟表市场格局,估计影响还会持续下去。何曾听到钟大师在上榜品牌面前自诩功劳,恐怕是一次都没有过,反而不止一次澄清“十大”有今日之影响,实乃始料未及,与同行业反思评比的必要性,真乃宗师风度。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王世襄老,钟大师这样的人物,估计此后也不会再有了。我本想君子遗德,不能撑五代人,好歹也能撑两代人,没想到真是太乐观了,承担大师的衣钵,除了声望,还得有担当。世界上没有光靠藏家就带动的东西,要是几篇文章就能“一飞冲天”,究竟是文章太厉害,还是东西太虚,得赶紧飞高赶紧出手呢?这不自己打自己脸么。

    近来有幸向几位故宫专家请教,有的是研究杂项竹木牙角的泰斗,有人一辈子钻研珐琅器,说起珐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毫无领导的架子,学识渊博与严谨令人叹服。有的专家年近八十,念念不忘的还是学术,出图录,修订著作,临完成还说一定得雅昌来负责印,交给旁人不放心。和这样的学问家打交道久了,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图录就摆在书店里,只是不便宜,专家半辈子心血,想必也值那个价。古往今来,想学真学问,要么花钱要么花时间,没有白来的东西。楼上楼下这些坐井观天的,有那么多专著不去钻研,不懂珐琅的源流、不懂珐琅的高低温差异,不懂中国美术的题材脉络,不懂宫廷造办在民间的传承,就凭着互联网上这点白看不要钱的一家之言,就断定中国人的东西一文不值,真是愧对先人,该大耳刮子扇醒。别的不说,单凭题材评判高下就甚是可笑,画得像和画得妙、画得雅是俩路子,问问玩瓷器的,杏林春燕和广彩瓷,白让他挑一个他要哪个? 花鸟鱼虫要都不值钱,故宫自己就该把《写生珍禽图》烧了,给西洋画腾地方。偌大的中国,航母都能出海,飞船都能上天,小小一个珐琅元明清鼓捣了三朝现在还做不了,有真东西的人都死绝了,那可能吗?

    我倒是真想把这帖子彩打一份,给专家们寄过去点评一下,后来想想根本不可能入专家的法眼。商业行为还是归到商业行为里吧,别让学术沾染了铜臭气才好。天底下熙来攘往,皆为个利字。表态网登这篇稿子,也绕不开这个利,我驳斥这个文章,也是因为利益相关。说到底是两边的屁股决定了立场。只不过我看不过“花鸟鱼虫最取巧”、“投机”这样的字眼,和“不出微绘就是在出次品”这样的论断。为了利益相关,捧上天那是自己的事情,但一扬一踩,把祖宗的东西一贬再贬就有点过了。不是想要栩栩如生的东西吗,我倒有个建议,去内画鼻烟壶厂看看,再不去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得保准比照片还像。聘几个回来画珐琅绝对靠谱,因为画得像这种事情,放在文艺复兴时候是个稀罕事,放到现在基本不是事,美院学生都有这基本功,这事还真没有说的那么登天难。收藏级的古董珐琅表,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画得像挺稀罕的。别把古董的标准拿到当代来用了。况且现在大家都有手机,都有相机,人物微绘珐琅和人物油画一样,已经没有当年的语境了,式微一定是在所难免的。父母手机里恨不得存了几个G的孩子照片,没必要再化重金去找画家画一块怀表了。当代艺术追求的是个继承工艺,题材创新,很多时候不是国产品牌火候不到做不了,而是时代变了,企业先求生存,需要倾听市场的声音。所以问题可能不出在产品上,这和汽车、手机行业一样,问题出在态度上,尤其是我们自己的人态度,是包容还是偏见。不要让国产品牌碰到了珐琅版“二十二条军规”,那才是百口难辩。我就担心一条,就算是国产珐琅为了争这口气真弄出来了,怕是不知道到时候是不是又该宣称人物名画不值钱,又出一个什么新标准了,与其横竖都是个死,不如起来说几句。扬清激浊发正声,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符合表态网一贯各抒已见的宗旨。

    钟大师如有在天之灵,估计正摇头苦笑。正所谓新娘子出嫁“现上轿子现扎耳朵眼儿”,事到临头了来这么一出,真够跌份儿的。但愿不要再扯上他的名头才好。若贵论坛有心支持国产制表业,不如做一期国产珐琅专题,把国产真正的好东西拿出来同大家分享,大众的意见,才是各方都乐于倾听的。表态网一向以图片精良而闻名,希望各位国产厂商拿出点诚意贡献点好图,以飨国内爱表人士。别出了好东西遮遮掩掩的,还让图片编辑费劲去网上搜。看看中外是否真如人家所说的那样差距明显,也好知耻而后勇。
  • 回复
  • avr
  • 2016-11-25 18:17
  • 我讲的事实,没有张先生和钟先生对珐琅表的热炒,能有今天的珐琅潮? 各大表厂感谢这2位才是。

    您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欢迎给我们投稿(是否发布编辑部定),也欢迎在表态论坛上发表高见,也欢迎各大珐琅表厂送表到表态网拍摄。

    另外:我觉得还是认认真真做事,用产品赢得客户,空谈误国。 怎样做产品和市场,我还是有心得。

    @南之又南
  • 回复
  • 南之又南
  • 2016-11-25 19:03
  • 珐琅又不是红果板栗,能在锅里翻来覆去。

    过去的人都自谦说“玩儿”,绝口不敢提这个炒字,生怕落了下乘。今天倒是很乐意把这事往自己身上安,看来真是世道变了。

    天下大美、有缘者见而得之。本就是聚散随缘的事情。没了张屠夫,也吃得带毛猪,这是毛主席的名言。

    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但也独木不成林。一得是东西确实好,二得是领头的人得人心,大家信赖。没有这两条,绝没有“一飞冲天“的事情。钟大师人品威望仍在,时至今日,各大表厂无不内心感激。

    我写字啰啰嗦嗦,扯起没完,肯定达不到投稿的水平,多谢编辑部抬爱。只是”诸氏“和国产珐琅表厂今后送表刊文,表态网也没有道理推辞不发,毕竟登了千把字的整改意见,就给了三张模糊图片(最后一张还是后加),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国产表总是自诩认认真真做事,一副”我已经很努力了“的祥林嫂心态,看着都肝儿颤,那就在表态网给他们一个用产品讲话的机会吧。是骡子是马,一溜便知了。
  • 回复
  • danielzhang
  • 2016-11-25 20:38
  • 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但是不欢迎骂街。所以我把带有人身攻击的脏话评论都删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