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说表】两块颜值爆表的碳壳帝舵表,配置好像差不多,居然差价1万5!你会选哪块?

  • 作者: 张工 2025-07-01
  • 评论 0
区别在于……

*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在五月份帝舵发布碳纤维版碧湾计时表的时候,我感觉又中了一套Déjà vu的组合拳,好像他家上一款既有计时功能、又是碳纤维打造的腕表才刚推出没过多久而已。结果一查,我的记性确实不可靠,那已经是去年七月的作品了。但换个角度说,让我这样记忆力堪比金鱼的人也能觉得恍如昨日,说明那块 Pelagos 肯定实力不俗。


DSC04369FE 90mm F2.8 Macro G OSS 1.jpg


我对比了两者的规格,它们都是碳壳、用同款机芯、尺寸差一毫米,区别微乎其微,但售价却相差整整15,000元!这让本来会在它们之间犹豫的人,现在更加纠结,它们是真的值这点差价,还是品牌突然决定以身犯险捞一把?今天我就把这两块放在一起,看看具体什么情况吧。


帝舵碳纤维计时表大战开锣!



ROUND 1

拼底蕴


作为 Blackbay 碧湾的表主,其实我现在对 Pelagos 领潜型更有好感。Pelagos 体现了更多的帝舵特质、更多在其他品牌上看不到的东西。就像它们的钛金属表壳,极有效地缓解了表壳尺寸偏大所带来的累赘感。在钛壳 Pelagos 推出的时候,钛壳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人人追逐的体验,Pelagos 的视野足够长远。


DSC04371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领潜型 PELAGOS FXD 计时表

表壳:黑色碳复合材质,钛金属表冠
尺寸:43毫米×13.2毫米
防水:100米
机芯:MT5813自动机芯
储:70小时
振频:28,800次/小时
表带:一体式黑色织纹表带
售价:43,300元

如果钛壳的价值只有表主自己才能get到,那表盘够独特,就是取悦了所有人吧?可能只有 Pelagos 才能把方形时标发挥到成为招牌的程度。“和别人不同”就是一种成功,自己有个性,才能吸引到有个性的人来欣赏。Pelagos 更像帝舵对市场最坦诚的表达,放下讨好别人的功利性,展示真实的自我本来就伴随着风险,它不是碧湾那样的万人迷,但爱他的人会投入难以遏制的热情。


而碧湾既然能成为我当时的首选,你就可以理解它有多迷人。碧湾是碾压式的存在,同价位其他表款很难和它比机芯,虽然机芯是 COSC 认证,但帝舵内部标准比 COSC 还高;设计上又不出格,经过了几十年时间考验的外观肯定能应付接下去的又一个几十年……现在连铝合金字圈都在逐步替换成精钢的!我现在更喜欢 Pelagos,但我也没有因为买碧湾而后悔,首先买个万全的稳妥款,才知道自己接下去想在哪方面有更个性的表达。


DSC04388FE 90mm F2.8 Macro G OSS 1.jpg

碧湾计时型“碳纤25限定版”

表壳:黑色碳纤维,钛金属表冠
尺寸:42毫米×14.3毫米
防水:200米
机芯:MT5813自动机芯
动储:70小时
振频:28,800次/小时
表带:皮胶复合表带,饰以“胎面花纹”
售价:58,300元
限量:2025枚

拼底蕴

这回合不分高下。虽然本次PK的两块都以“碳壳”为主题,但它们还是反映了以上这些本质区别。Pelagos 的“个性”和碧湾的“稳妥”是人人都需要的价值,只不过对它们的需求,出现在玩表的不同阶段而已。帝舵为两种诉求都做了准备,这就足够成熟了。



ROUND 2

拼设计


现在进入两块表的直接较量。用眼睛,你就能明显感受到它们的外壳是不同的材质——至少是不同的工艺。碧湾这边有明确的横向灰白条纹,而 Pelagos 就是更加纯粹的黑色调。帝舵官网上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它俩——碧湾是“碳纤维”表壳,前面还强调“重新设计”;而 Pelagos 是“碳复合材质”,和更早之前的红牛帆船队款 Pelagos 是一样的。


DSC04392FE 90mm F2.8 Macro G OSS 1 1.jpg


可能这就是它们相差15,000元的原因,可能碧湾的表壳才是向更贵价的“碳纤维”看齐的工艺,在拿到实物之前,这样关键的区别很容易被轻松忽略掉。目前业界很让我糟心的一点是,品牌对碳壳的描述都半遮半掩。之前有”碳纤维”、“锻造碳”、“玻璃碳”、“粗纺碳”,等等等等,但这些到底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对手表的价值有多大影响?消费者很少得到权威解释,拿来两两对比的就更少了。结果就是,我只能说这“可能”是造成差价的原因,没法一口咬定。


DSC04403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但至少碧湾的纹理确实更有装饰性,更突出碳纤维的特质,而且面积还更大——碧湾不仅连字圈都是碳纤维的,它的两个黑色小表盘、以及日历窗居然也是碳纤维的,和主表盘形成鲜明的层次,这是一处对我造成巨大影响的小心思。碧湾尽到一切可能演绎“碳纤维”主题,相当强势。


DSC04381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而 Pelagos 因为纹理不够显著,且字圈会有铝合金的反光,所以第一眼可能会以为它是带PVD镀层的精钢表壳。回头想起来,“碳复合材质”也包含一种暗示,它看上去也和大家熟悉的“碳纤维”有别,帝舵是诚实的。它的盘面略带磨砂感,小表盘这是唱片纹,这些大家都熟悉。最酷的地方还是测速计上的红色装饰环,这多少也算是场地自行车比赛上独特的视觉元素了,非常点题。红色装饰环的靓骚感,中和了碳复合表壳的酷黑氛围,总体上它看着既有专业运动的品质感,又有活力和激情,让我记忆犹新的可能就是这些特质吧。


DSC04407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它们另外还有一大区别:壳型。两块都不是金属表链,所以侧面需要适当修饰才有整体性。虽然 Pelagos 表壳厚度仅为13.2毫米,比碧湾薄了1.1毫米,但侧面看,依旧是碧湾的表壳和表带结合流畅许多,没那么突兀。因为碧湾多了一处类似表链“头粒”的设计。如果你不喜欢太厚的表,因为它存在感太强,那反而应该选更厚的碧湾,个人意见是这样。


DSC04390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Pelagos(左)和碧湾(右)


碧湾的表带是胎面纹理的皮胶复合带,内侧有棱线,腕表不会完全贴肤。这条观感和触感都有特色,应该是不用再换了。它连表扣都是碳纤维的!Pelagos 那边就没有新花样,编织带一条。


DSC04420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拼设计

碧湾在设计和用料上都高出一筹。它对碳壳的表达更极致、更有层次,在视觉体验上也考虑得更周到,不负“限定版”的头衔和高定价。Pelagos 本身也不错,但进步的幅度没有前者那么强,缺一些引起兴奋的内容。



ROUND 3

拼上手体验


两块表的重量实测分别是78克和71克,这点差距不会形成体感区别,实际上两块表的手感都足够愉悦,非常轻量,而且贴合手腕,没有哪个会头重脚轻。碳壳加持下的计时表,戴起来和简约三针皮带表一样轻松,这是表迷能享受到的最大时代红利之一。


另外,它们的表耳跨度量下来分别是51毫米和52毫米,但上手后没感到有多大差异。碧湾在左右表耳间多出来一段“头粒”,让整体往桶形表壳的方向去了,和 Pelagos 很难直接对比。说到底,最大不同还是表带和表壳的衔接感,这里不再重复。也就是说,闭着眼睛体验,两块表都让人满意,但用眼睛看,就会体现差异。


DSC04416FE 24-50mm F2.8 G.jpg


比较次要的区别是计时按钮,碧湾一向是带锁的,玩的时候多一步解锁操作。所有采用同类设计的品牌都在说同一个故事:在水下带锁的才安全,不会误触。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买潜水表的多数是旱鸭子,我们可不怎么下水,按钮带锁没有给我们多大收益,操作起来却繁琐了很多。把锁拧开的过程让我觉得漫长无比,玩过以后还要记得把它拧回去,否则就很难看。有人说,把锁拧到最上面,能增加按键的接触面,手感好。但我从来都是拧到一半就按下去了,迫不及待。


DSC04418FE 24-50mm F2.8 G.jpg


碧湾计时一直都带圆点时标和测速计,都是把“潜水表”和“赛车风格”两相结合的作品……那也就是说,它是可以按照赛车计时的逻辑,把按钮锁给拿掉的吧?为啥非要按潜水表的规矩来呢?


拼上手

Pelagos赢下这回合。两者的上手都同样舒适,视觉上的差异已经在上一个拼设计的环节里反映过了。真正决出高下的,是Pelagos计时按钮的设计和本身概念更自洽,也更好用。



FINAL

结论


我体验下来,结论很明显,碧湾碳纤25限定版突出的个性和品质感都在为它五万多的定价辩护。如果以 Pelagos 的碳复合表壳卖四万多为基准,那碧湾碳纤25上五万是ok的。至于该不该达到接近六万的地步,那可能需要品牌再深入介绍下它的工艺难度。反正该价位的主要对手正好没有碳纤表壳+计时机芯的现成作品,如果你的预算在这个位置,那也不用左顾右盼,或者在碧湾和 Pelagos 之间犯难,直接把预算花完吧。


那 Pelagos 真的输了吗?我想是的,但重复一遍,它们决定性的区别或许在于表壳,也就是说碧湾碳纤25一开始就定位更高,Pelagos 稍显逊色也是合理的。它在其他方面尽力弥补,它有更薄的表壳(如果你真在乎数据的话)、可以旋转的表圈、更方便的计时操作,别忘了,它依然是最有帝舵特色的系列。这样一块观感独特的作品,居然是目前帝舵最入门的计时表,43,300的价格比最便宜的碧湾计时还要少了2,600元,难道它71克的轻量化不是一种价值吗?钢款计时表完全有得挑,但碳壳计时表选择就很少。


DSC04395FE 90mm F2.8 Macro G OSS.jpg


无论如何,这两块都说明帝舵走出了自己的路。以前我谈到帝舵,都会从“性价比”、“复古”出发,好像这是他家最突出的价值。但现在我感觉自己已经词穷,是时候重新探讨一下这个品牌在业界的定位了。


 
  • 已有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