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弓长工
足球迷、摄影小法师。周六在野外四处游荡。
当劳力士、雅典、百达翡丽推出硅游丝的时候,市场普遍认为在游丝材质这块儿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的终点。硅游丝够轻、面对温差变化表现始终稳定、最重要的还是防磁性能卓越,已经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完美的形式存在了。但是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但是”,采用传统合金游丝的品牌点破了硅游丝在防震方面的劣势,“买合金游丝还是硅游丝?”变成了现实的问题。
与此同时,多数品牌还面对另一个挑战:要不要继续做通勤表?通勤表是在性能上充分内卷的领域,防水和走时精度都要出众。近年还有一些三万元内的通勤表已经把高端钢王的外形借鉴了过去,连设计的竞争也白热化。我觉得通勤表市场,每个价位段只能容纳两个品牌,其他的不必在这里苦苦坚持,干脆做点更拿手的品类才是理智的选择。
想得太多、立场太坚定,就会经常被打脸。上个月的日内瓦钟表周上,泰格豪雅硬是用两套新品分别证明了“游丝不用选”,以及“通勤表能突破”。核心部件和盘面设计,一内一外两重创新——这比“钟表与奇迹”表展还带劲!

1
卡莱拉月相表,全天候的月相表
由外而内,先谈卡莱拉月相表 Astronomer,品牌用它来声明“赛车运动不是全部,在宇宙探索事业上我们也流过血和汗”。

Astronomer 的灵感源于1962年美国 NASA “水星计划”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宇航员约翰·格伦乘坐友谊7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成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人、第三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类。但对表迷来说记住以下这点就够了:这次任务也是瑞士表第一次进入太空,约翰携带的豪雅秒表成了历史的里程碑。Astronomer 用月相功能来纪念63年前的创举,也纪念了豪雅靠着计时表在人类各种活动里获得的成就。他们不局限于赛车,还有宇宙探索、帆船赛和潜水,“Heuer”伴随人类的勇气踏入过任何让人心跳加速的地方。任何人都得专注于一项事业才能有非凡成就,各项事业的成就汇聚起来才成了现在的泰格豪雅。

这套新作让人兴奋起来的当然是月相的呈现方式,很大一部分盘面都用来刻画这幅场面,月相在29.5天里的完整周期历历在目,6点位置设有旋转的月相指示盘,靠两个三角箭头分别从“具体形象”和“文字描述”两方面呈现当前的月相是什么状态。这种形态就是“指针式月相”,和通常的“窗口式”不同,它是欧洲各个伫立了几百年的天文钟上常见的形式,因为指针式更利于人们规划未来的生活和生产,而不局限于眼前。

不过关键来了,我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么“潮”的指针式月相啊!月相通常都偏古雅、偏具象化,而 Astronomer 转而使用线条和图形的不断重复来勾勒画面,色彩和真实感被丢进了垃圾堆。说点人话就是,这里的月相是 Art Deco(装饰艺术) 的,它用规律彰显出理性,理性塑造出庄严,让我想到60年代太空竞赛时期的宣传海报,充满了宇宙科幻风格(COSMIC SCI-FI)的装饰艺术灵感。

新形式解决了老问题,月相和通勤表、休闲表原本怎么都不搭,一个感性浪漫、一个直率阳刚,凑成两口子过日子还行,阴阳同体就有点奇怪了。现在这道壁垒被装饰艺术的宇宙科幻风直接捣毁,由此带来的实际意义是,买通勤表时的选择面豁然开朗。原本比三针表复杂一点的话,无非“GMT”、“潜水”、“计时”三选一,尺寸上都要妥协。现在 Astronomer 用12.16毫米的厚度上就提供了够吸睛的个性,它甚至比卡莱拉星期日历型的12.57毫米还要薄,说它“得体”肯定没毛病。

©️aBlogtoWatch
很多品牌已经不适合再做通勤表,但 Astronomer 的出现,让我觉得他们可以再考虑一下前途问题,毕竟这条赛道现在有了不卷性能的玩法,玩得还挺有新意。“性能”和“个性”,你总要沾一头,两边都不搭的话,你何苦费这功夫呢?

©️Teddy Baldassarre
2
碳游丝的真相是……?
接下来是今年的重头戏——碳材质复合游丝 TH-Carbonspring(下面简称为碳游丝),以及实装这项新技术的卡莱拉和摩纳哥腕表。着手研究之前,我不觉得它值得花太大篇幅,因为各大媒体都介绍过了。但经过新加坡同行 SJX 深挖了 LVMH(泰格豪雅是 LVMH 旗下品牌) 申请的专利,这种新游丝的全貌掀开了一角。

根据 LVMH 在2017年申请的专利“WO 2017/2 20672 A1”提到,它主要是由碳纳米管+非晶体碳基体构成的。

随后我们和泰格豪雅总部确认,发现专利和实际工艺有一点出入,碳纤维游丝的真相如下:
1. 在标准硅片上分别施加氧化铝层、铁层,用激光蚀刻技术在铁上刻画出游丝的轮廓,这几层就构成了“晶圆基底(wafer)”;
2. 在晶圆上种植根根垂直的碳纳米管丛林;
3. 往碳纳米管之间注入“基体”——非结晶碳,用它连接碳纳米管,注入完成后得到成型的螺旋游丝;
4. 将游丝从晶圆上剥离,形成“碳游丝”。

这种做法对应了泰格豪雅宣称的四大优势:防磁、高精度、轻量化、防震。防磁——碳本身不会受磁,它肯定和磁性绝缘。同时该专利还进一步揭露说,其中碳纳米管的责任是控制游丝的尺寸精度,其直径为10纳米(典型值)。那是不是也可以把游丝的公差控制到纳米级别?这叫“高精度”不过分吧?而多数情况下碳都是比金属要轻,碳游丝体现同样特征也很合理。

紫色部分是已经形成游丝轮廓的铁,碳纳米管会在上面生长,最后从晶圆上剥离
最后专利也提到,游丝的韧性、弹性是靠碳基体决定的,甚至更进一步,可以靠注入的基体量来控制。考虑到碳本身已经比硅要柔软有弹性,不易断裂,那碳游丝确实有可能是站在硅游丝的肩膀上更进一步的高级存在,什么“买金属游丝还是买硅游丝”之类的选择题可以就此打住了,说不定几十年后会成为“拿着粮票去买肉”一般的都市传说。
别忘了,它很少受温差影响,能保持一贯稳定的精准度。

既然它这么强,那为什么别家不做碳游丝呢?可能是因为该技术由泰格豪雅的实验室设计、研发、制造,一条龙完全掌握,包括4项专利(其中几项还在申请过程中)。如果别家想做,那他们也要跨过泰格豪雅碰到过的难题。

记性好的人肯定记得,其实碳游丝不是今年才发布的,早在2019年泰格豪雅就正式公开过,但它迟迟没有量产,仅在一些 Only Watch 拍卖的孤品腕表上出现。泰格豪雅的CEO Antoine Pin 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坦白,这就是因为在生产时发现碳纳米管的孔隙会吸收表壳里的水汽、润滑油等挥发物质,影响游丝的性能。

摩纳哥系列 Only Watch 特别版碳纤维腕表
泰格豪雅的对应策略在另一份申请号为“WO 2025/114588 A1”的专利中有所体现,他们在基体表面进行CVD工艺(化学气相沉积),让表面产生疏水钝化的效果,其中涉及氟碳链、抗坏血酸钠、“电子被轰击”之类我完全看不懂的字眼,但反正他们成功了。这种在表面进行的疏水技术有一大优势:它既疏水、又保持了游丝的机械性能不变。而英国人发明的传统游丝疏水方式需要在材料里混入特殊物质,它会改变游丝的性能。

别忘了这才是4项专利的其中2项,另外没被发掘出来的专利或许记录了他们在9年开发周期里碰到过的更大难题。总之,碳游丝不是任何人想干就干的,9年前泰格豪雅是看到硅游丝专利集团在使用那种材料时拥有很高的优先级所以才干脆自己下场搞一套新标准,而且用时间和金钱结实地砸了进去。我几乎可以肯定这种面向未来的游丝今后一段时间里只能由泰格豪雅独占,在硅游丝的专利过期以后、在钟表游丝被发明350周年的当下,它可能是钟表游丝神话的下一个继承者。
3
买游丝送表,还送纪念大礼包
鉴于这次的卡莱拉和摩纳哥新品是碳游丝的第一次量产,但数量也不多,各50枚而已,表本身如何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基本算是买游丝送表。每次看到它们盘面上仿佛游丝一样的螺旋线,能想到这是纪念游丝诞生350年、碳游丝第一次量产的作品,那就足够。

我在写本文的时候特意查了下当年是哪块表首先采用了硅游丝?恍惚之间意识到,这两块泰格豪雅今后也会是这样被人搜索、回顾的对象。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块表都会留下痕迹,区别在于有的表被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的表被记在钟表大事件的回顾文章里,无非就是这点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