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中的鸡肋,不实用的实用——后石英风暴的擒纵发展史
184回复

对于机械表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擒纵相当于机械表动力的一个闸门,负责收放动力,达致动力输出的平稳,从而达到尽可能理想的走时性能。




自从1850年代以降,马式擒纵(又称杠杆擒纵)成为了量产表的不二之选,奠定此款擒纵在量产表中地位的,当属美国华生的1857型表款:






不同样式的马式擒纵例图:




英式杠杆擒纵




瑞士杠杆擒纵




距1850年代又过了一百一十年左右,始于1969年,盛于1970年代的石英风暴,彻底摧毁了机械表作为实用的计时工具存在的意义;然而,在已经退化成了大西洋岛国的英伦三岛,有一位高端制表师,说出了这样的话:“在1960年代,电子钟表技术大行其道的年代,钟表生产商都说电子表石英表这些玩意就是钟表业的未来;对于机械表的未来,他们一致认为,在本世纪结束前,机械表就会完全成为历史,我不相信这种论调...”






这位制表师,就是后来以钟表修复,精美高端的定制作品,以及其基于前人实验性技术作品的基础上改良出来的同轴擒纵名声大噪的大师乔治丹尼斯(George Daniels,1926-2011)。




注:本文虽然会提及所有自1970年代以降的非马式擒纵,但是重点在丹尼斯发明的同轴擒纵。



nomorewatch 发表于 2014-7-3 23:37


现在这里谢过啦!
n兄弟不客气:handshake

+围信(SD7992),完美/复刻1:1,支持货到付款。有沛那海多种系列,万国男江诗百达,水鬼,欧米茄007手表等皆有

nomorewatch 发表于 2014-6-25 11:57


擒纵技术的研发和量产是最吃力不讨好的,看看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辅佐的同轴和双向擒纵的发展史之坎坷就知 ...
学习。。。。。。。。。。。。。。

总理表 发表于 2014-6-26 16:49


我只是不喜欢本不必要的双发条盒和它的机芯外观。有些表是必须双动力的,所以才双发条盒。而8500除了所谓 ...
事实上,在丹尼斯本人的原创作品里边,哪怕是腕表版本的同轴作品,也是双发条盒居多,哪怕动力储备只有短短的三十几个小时。

例外就只有薄型同轴擒纵(也就是后来用在2500A-C系列上)的怀表,为Beyer家族博物馆特制的简单款陀飞轮怀表还有大复杂怀表才采用单发条盒,挂着他的名字的ETA基础作品也是单发条盒,但那是因地制宜。

奇怪的是,老丹尼斯的传人罗渣史密夫(Roger Smith)的二号系列机心都是采用单发条盒,但是,RS的同轴擒纵很早就已经简化成了一体化双层齿形擒纵轮。而他的师父,终其一生,只发展出了两个版本的同轴擒纵----怀表专用版同轴和薄型同轴。更奇怪的是,他的那款单发条盒基本款Beyer版陀飞轮怀表,居然不是用薄型同轴擒纵,而是更大更厚的原版同轴擒纵!动力只有区区32小时不足为奇。

所以我的推测是,除非擒纵轮的齿形和材料还有加工技术有所提高,否则双发条盒对于同轴极有可能是必要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