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开启钟表大门的钥匙
1回复

1915年,René Bannwart出生于苏黎世。在巴塞尔度过了童年后,他来到日内瓦接受高等教育。1933年,他在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开始了设计钟表的职业生涯。1940年, René来到OMEGA(欧米茄),为品牌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设计部门,先后主持了1948年的Seamaster海马和1952年的Constellation星座的设计。

1955年,René联合他的叔叔,独立钟表匠Gaston Ries 在La Chaux de Fonds建立了CORUM(昆仑)钟表公司,并选择了指向天空的“开启完美时间的钥匙”作为商标,而CORUM 本生来自拉丁语中原意为“最少法定人数”的Quorum一词。

这是一家最早提出以设计为产品特色的公司。1957年的Golden Tube,1958年的“中国草帽”,1960年的“海军上将杯”,1964年的“金币”,1965年的“博金汉”,1966年的Romulus,1970年的“羽毛”,1976年的“劳斯莱斯”,1980 年的“金桥”,1986年的“陨石”,1992年的“潮汐”,等等都是钟表设计史上的点睛之作。

CORUM(昆仑)表真正的成功是在1981年推出重新设计的“海军上将杯”系列表。早在1960年,在著名的海军上将杯系列帆船赛创立后三年,昆仑就设计了一款方形表壳的防水表,取名“海军上将杯”。1981年,昆仑对此系列彻底更新,将表外圈设计成正十二边形,表盘上的时标采用航海旗语中相应的数字代码。而航海旗语中的1就是白底红点,酷似日本国旗,于是处于表盘上半部分的10、11、12、1点都有“日本旗”在。1980年代初恰逢日本崛起,“海军上将杯”的表盘隐喻了“日本第一”,在日本极受欢迎。很快,日本成为CORUM(昆仑)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昆仑表也成为增长最快的高级钟表品牌。

1991年,我偶遇CORUM(昆仑)表当时的总经理Jean-Pierre Moesch,之后交往密切,一起策划了1993年在上海河南中路的CORUM(昆仑)表展和1994、95在上海参与的国际钟表展。1995年,在La Chaux de Fonds,我走访了尚未完工的CORUM(昆仑)新厂,正是这家庞大的工厂,彻底拖垮了这个曾经神话般的家族企业。

CORUM(昆仑)也是我拥有腕表数量最多的品牌之一。其中“Peary陨石”、绿珐琅圈“Almanah日历”、“Admiral’s Cup海军上将杯”帆船队纪念款都是我平时戴得比较多的款式。在我看来,CORUM(昆仑)的团队对钟表设计的理解,超出了一般工业产品的范围,他们把欧洲文化的起源与精髓——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路易十四、维多利亚的种种风格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在钟表的各个细节。也正是因为过于倚靠经典的历史和艺术背景,注定了能读懂昆仑的顾客少之又少,使其仅在小众人群中享有盛誉,仅个别以“海军上将杯”为代表的款式,能做到较大的生产量。然而,过于依靠日本市场给公司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1989年,三菱地所花2,000亿日元购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4栋摩天楼,成为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神话的最高峰。也正是那一年,CORUM(昆仑)按照当时的利润水平,决定投资建新厂,以扩大规模。6年后的1995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已成定局,CORUM(昆仑)也面临严峻局面:一方面,新厂建造的费用一再超出预算, 建筑商排队等着要钱;另一方面,日本市场的急速萎缩使昆仑的销售下滑了40%,产品积压严重,供应商还在不断交货、催款。

巨大的压力瞬间倾泻在Jean-René Bannwart身上,尽管作为创始人René的儿子,他从1966年起主管品牌,经历过无数变故,可眼前的一切令这家从不贷款、从未上市的家族企业无力应对。1998年,走投无路的Jean-René试图通过和私人朋友卡塔尔多哈的Al Fardan集团合作,渡过难关。多种尝试未果之后,到2000年,美国商人Severin Wunderman入主CORUM (昆仑),可是8年后壮志未酬的Wunderman带着遗憾病逝。

2013年,在巴塞尔展前传来消息,苦苦挣扎了多年的CORUM(昆仑)终于找到了新归宿:被中国海淀集团全资收购。或许,将来能从ETERNA那里拿一些有创意的机芯。

我翻出1994年Jean-René Bannwart来上海参加国际钟表展后留给我的那本又厚又重的产品总目录册,上面写着他真心的希望和祝福,还有一块1991年法国帆船队夺得海军上将杯后特质的纪念表——所有这一切,都已成历史。

开启完美时间的钥匙

丁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