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不办表展时还干啥?(下)
11回复

[p=30, null, left][/p]
[p=30, null, left]意象无限:就像逛市集那样[/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詹尼•杰特泽(Gianni Jetzer)意象无限展区总策展人[/p][p=30, null, left]对詹尼•杰特泽(Gianni Jetzer)来说,场地分配是最让人抓狂的。自2000年以来,詹尼已经连续担任了4年“意象无限”(Unlimited)展区的总策展,每年在展品布置上至少要花费10几天的功夫。[/p][p=30, null, left]如同它的名字,Unlimited,这是一个“不设限”的展区,打破传统结构框架,2015年共有74件作品参展,有雕塑、装置、壁画、录像投影,都是大体量,如何在17,000平方米的空间内有序安放又不显呆板就成了对策展人功力的最大考验。“就像把不同形状的积木装进同一个盒子里”,詹尼用手比划着说,“你要考虑每件作品的尺寸以及传递的信息,还要谋篇布局、规划路线”。这是一件影像作品,需要隔出一间暗房;这是一件声音装置,那么就别放在影像旁边,会相互干扰;这件作品需要一个开阔的场地,放在大厅中央好不好,会不会阻断参观路线;这是一个号召公众参与的互动项目,就安置在最后面吧,因为你不想看到观众一进来就挤在入口处排队体验的画面。[/p][p=30, null, left]“意象无限”展区向来有“艺术能量聚合之地”之说,也是巴塞尔艺术展上的人群密集之地。艺术家们喜欢在这里与观众“游戏”,来自里约热内卢的艺术组合Opavivará在现场支起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吊床,邀请观众躺在上面喝茶休息;艺术家大卫•史瑞格里(David Shrigley)的《生命模型》(Life Model)开辟了“临摹专区”,场地中央摆放了一个形象充满喜感的男子雕像,邀请观众坐下来为雕像素描。和“画廊荟萃”展区严肃的气氛不同,举家出游,亲子互动,这些都可以有。詹尼更喜欢称它为市集,“观众在这里随便走走,看看,甚至不需要思考什么”。于是,妙趣横生也成为他在布展时考虑的因素之一。[/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艺术家头脑中稀奇古怪的点子差不多都在这里了。他们负责创作,我负责收纳,17000平方米的空间交给你,作品也交给你,就好像一个有趣的游戏,非得动点脑筋,摆不下了当然就Game over,摆下了但是乱七八糟,观众在场子里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也是Game over,不可否认,过程很辛苦,可是很好玩。[/p][p=30, null, left]每逢展会落幕,会场被拆除的时候,詹尼都有些失落,他形容这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己亲手规划的一座公园被拆除,不过想想来年的新展,还是很期待。“你永远不会知道接下来会接手什么样的作品,会有哪些意外和惊喜”,尽管每次布展都要做无数遍计算,算作品的尺寸、算场地空间尺寸,修改无数遍方案,甚至推倒重来,“过程很辛苦,可还是很好玩”,詹尼乐在其中,“嗯,它是一个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的益智游戏”。[/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Love Story》(爱情故事),2006–2014[/p][p=30, null, left]艺术家:刘窗[/p][p=30, null, left]这是一个混合了视、听觉的综合装置,艺术家从广东东莞收集了上千本出版于上世纪末的言情小说,像丛林寻宝那样找出书中读者用笔留下的记号:有情愫流露、诗歌创作、信的初稿,也有流水账、备忘、QQ号、随手涂鸦、老家地址……在这些私密性的书写和涂鸦里,他发现了寄居其中的另一种文学。[/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Plastic Tree》,2014[/p][p=30, null, left]艺术家:Pascale Marthine Tayou[/p][p=30, null, left]这件装置作品来自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近百只颜色各异的塑料垃圾袋缠绕在“树枝”上,绚丽的颜色很是吸引人,同时也潜伏着危机,繁花枝头本是大自然中的一景,而繁花被塑料袋取代,自然被人造物侵犯。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Stacked》,2012[/p][p=30, null, left]艺术家:艾未未[/p][p=30, null, left]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曾经风靡一时的大众消费品,曾经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机动车大量涌入,宽阔的马路侵吞了骑行的小巷,人心也失去方向,看似飞速向前,却不知要去何方。艾未未用上百辆自行车创作出这件装置作品,有艺术评论如此描述,“在杜尚于1913年完成他原创的《自行车轮》现成物作品整整一百年后,艾未未重新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车轮。通过使用一台老旧的中国自行车(永久牌),他将大量生产的常见街道车辆,转化成一个象征永恒重现的存在性符号”。[/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OG-107 Scenery》,2012[/p][p=30, null, left]艺术家:Hector Zamora[/p][p=30, null, left]这件装置作品由八件青绿色的降落伞组成,在鼓风机的吹动下翩然摇曳,为展览现场增添了几许魔幻主义色彩。艺术家Héctor Zamora擅长户外环境作品,《OG-107 Scenery》首次展映时降落伞的个数是17个,降落伞采用了美国军方在1952至1989年间使用的颜色,并且都是被使用过的,虽然“退役”了,但并没有从空中落下。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是,挑战万有引力的限制,从而对政治结构进行批判。[/p]

[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Disarm, Mechanized II》,2014[/p][p=30, null, left]艺术家:Pedro Reyes[/p][p=30, null, left]制造杀戮的枪械被扭曲重塑,制作成一组乐器,在定时器的设置下,用自动敲击的声响彼此呼应。除了这件作品,Pedro Reyes还创作了很多以枪械为媒材的其他作品,他希望借助艺术来抵制暴力,甚至解决更多社会问题。出生于墨西哥城的他对毒品和枪支犯罪深恶痛绝,他说,“我们在做一场圣战,我绝对相信艺术是产生社会变革的最佳途径,而我的使命是去说服墨西哥人放下武器。[/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Formosa Decelerator》,2014[/p][p=30, null, left]艺术组合:Opavivará[/p][p=30, null, left]这无疑是展厅内最贴心的作品之一,艺术家支起吊床,大方地邀请观众躺在上面,吃冰淇淋、喝茶、刷facebook……和所有体验式艺术一样,不需要观众强制思考作品的意义,和所有博览会上的体验香蜜一样,这件作品人气高涨,展览期间共有近5,000人“睡”过。[/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Food for Thought ‘Almuallaqat’》,2014[/p][p=30, null, left]艺术家:MahaMalluh[/p][p=30, null, left]沙特阿拉伯女艺术家MahaMalluh用从古董跳蚤市场挑选的铁锅“霸占”了近五米高的展墙,所有的锅,都曾被沙漠旅行者使用过,据说最大的一口,可以放下三只骆驼。一个关于食物的纪录片触发了这件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想借此表达“食物的凝聚力”这一主题。有人调侃,这是“吃货”的终极哲学思考。[/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 in continuum》,1987-1988[/p][p=30, null, left]艺术家:Emilio Vedova[/p][p=30, null, left]意大利艺术家Emilio Vedova的这件作品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同样的主题艺术家在五十年代的个展上也呈现过,由110件作品组成。作为“空间派”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她主张艺术创作应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由时间到达空间,将同一精神状态表现在音乐、建筑和绘画上。表现出新的感受性与空间概念。此派特重强调精神面重于型态面。艺术家用水墨画板搭建出的空间,安放精神世界里的种种心绪,并将其形象化。[/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Arab Spring》,2014[/p][p=30, null, left]艺术家:Kader Attia[/p][p=30, null, left]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埃及博物馆掠夺事件。革命结束后,博物馆还保留着在攻击过程中被打碎的陈列柜,用以纪念。艺术家使用了同一款陈列柜,每次展出时,都会用石头敲砸,毁坏,以重现当日的暴力情景,提醒世人,并以此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微妙关系。[/p][p=30, null, left]走出展厅:别样洞天又一景[/p][p=30, null, left]公共项目:我们是否在同一天空下做梦[/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巴塞尔艺术展的精彩不仅仅局限于展厅之内。[/p][p=30, null, left]一个名叫《我们是否在同一天空下做梦》(Do We Dream under the Same Sky)的装置作品在展会的入口处。一眼望去,你完全不会将它和艺术联系到一起,竹竿凉棚、应季果蔬,开火下面……这更像是一个提供膳食与休憩服务的摊点。[/p][p=30, null, left]可它确确实实是一件装置艺术,2015年巴塞尔艺术展上的重头“展品”之一,创作者是一名概念艺术家、两名建筑师和一名厨师。早在巴塞尔艺术展开展前,艺术家Rirkrit Tiravanija在泰国北部村庄发起了一个名叫《The land》的项目,一块稻田,一个花园,几顶帐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进行日常活动:在田里耕种,在帐篷里休息、煮饭、甚至开班授课。Rirkrit将《The land》的概念简化,带到巴塞尔艺术展上:不同国籍的陌生人在同一个竹棚下共享资源并回馈想法。[/p][p=30, null, left]竹棚下,工作人员搭起了灶台支起了锅,切水果、烤蔬菜、煮面……任何经过的人都可以自取碗碟,享用这顿免费午餐,而唯一的交换条件是洗碗、提问和聊天。如果愿意,你也可以洗菜烧饭,服务他人。[/p][p=30, null, left]Rirkrit动员了很多朋友加入这个项目,建筑师朋友Nikolaus Hirsch和Michel Müller被请来搭建竹棚,厨师朋友Antto Melasniemi则负责所需要的烹饪环节。巴塞尔和法兰克福的学生们也被招募进来,体验运作实验性厨房和尝试款待客人。Rirkrit对自然有着很深的迷恋,向往远离城市的土地上自由自在的生长,《the land》在远离城市霸权(包括艺术市场)的田野里,重新审视传统与创新、主流与另类、城市化与自然、私有与公共等议题。透过尖锐提问,孕育不受约束的艺术创作与思维模式,“这在泰国尤为重要,当地文化是不容许年轻人违抗长辈的意见,但我们知道年轻一代需要一个自由表达的地方。”Rirkrit说。[/p][p=30, null, left]于是,《我们是否在同一天空下做梦》也成为他探索自给自足这一生态循环概念的实验:烹饪的食材有在现场新鲜采摘的,也有附近超市快过期却仍能食用的,展览结束后,搭棚用的竹子也将运往泰国的《The land》项目基地,搭建新的多用途场所。尽管天公不作美,时雨时晴,前来捧场的观众依然络绎不绝,人们嘻嘻哈哈端着碗,排着长队盛捞免费面条,让艺术瞬间充满了人间烟火味。[/p][p=30, null, left]城艺之旅:艺术攻占城市[/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迄今为止,能够最准确描述“城艺之旅”的句子恐怕是“我不在展厅内看展览,就在展厅外看展览”。当抗议者举着黑色气球痛骂“巴塞尔艺术展是富人的走狗”时,“城艺之旅”已经在市政厅、博物馆、广场和剧院全面铺开。散步的人们在街头遇到的奇怪雕塑,十有八九就是艺术家们的又一个新的创意。[/p][p=30, null, left]自然历史博物馆是2015年巴塞尔艺术展“城艺之旅”项目的一个主力站点。艺术家Davide Balula的作品《冰淇淋》(Painting the Roof of Your Mouth-Ice Cream)是一间雪糕店。作品以其2012年到2014年间的系列画作《河流,被焚毁和被掩埋的画作》(River,Buried and Burnt Paintings)为蓝本,提供口味不同寻常的雪糕。这些雪糕由艺术家和米其林星级厨师Daniel Burns共同研发,销魂的口味包括木炭味、石墨味、亚麻布味和烟草味,好奇心强的勇士们可以在博物馆内的雪糕店或城中随机停靠的雪糕车那儿购买。[/p][p=30, null, left]和Davide Balula在“重口味”世界探索相比,艺术家Piero Golia则血腥得多,在巴塞尔市政厅内陈列的《无题—邪恶在好人无作为的地方滋生》(Untitled-Evil Exists where Good Men Do Nothing),展出了实物大小的断头台。在巴塞尔国家档案馆的庭院内,艺术家David Renggli效仿古希腊雕塑只残留人物形象其中一部分的方式,将涂有铝粉涂层的雕塑放置在一个底座上,让人联想到支离破碎的肢体。对比之下,艺术家Adriano Costa就显得小清新很多,他的创作主要来自个人经验,陈列在文化博物馆内的装置作品《如何在高跟鞋上隐身》(How to be Invisible in High Heels),由一系列单色石碑组合而成,石碑的不同高度代表了Adriano在米兰碰见的那些穿着高跟鞋的巴西变性人。而艺术家Ciprian Mureşan则另辟蹊径,他将地点选在巴塞尔木偶剧院,将经典文本重新演绎,他的剧场表演看似古典,但在其传统表象之外,他对使用技术性装置进行即兴而自主创作的重视,彻底颠覆观众对表演的认知。[/p]

表叔王寂 发表于 2015-10-22 15:54


《Disarm, Mechanized II》,2014艺术家:Pedro Reyes制造杀戮的枪械被扭曲重塑,制作成一组乐器,在定时器 ...
[p=30, null, left]玩转巴塞尔艺术展,你必须知道的四件事[/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作为艺术领域的顶级盛事,巴塞尔艺术展所涵盖的维度非常广,若是细细逛,主展场上下层的画廊单元都足以让你花上两天功夫。如何在短短2天的预展日和4天的开放日里将精彩一网打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像巴塞尔这种规模的展会,除了常设的各项展览,往往还有很多分支触角—那些属于资深玩家的“秘密”。[/p][p=30, null, left]看电影[/p][p=30, null, left]“光映现场”是巴塞尔艺术展的电影环节,播放由艺术家制作的电影或录像作品。2015年的揭幕影片是由村上隆执导的《Jellyfish Eyes》,在这部100分钟时长的剧情片中,世界从一场核灾难中九死一生,逃过一劫,拯救世界的重任被一群青少年扛起,这群青少年有很多古怪的朋友虚拟,只要在手机上按下按键,这些虚拟朋友就会出现,与一个象征核灾难的巨型怪兽进行战斗。战斗的发生被设定在日本一个小村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暗指福岛核事故。夸张的想像力让整部电影带有一种梦幻般的张力,导演村上隆正是要借此片,表达日本这个国家对历史创伤的态度,正如他本人所言,“一场医治海啸后的日本的电影”。[/p][p=30, null, left]另一位艺术家Hassan Hajjaj的首部剧情片《Karima: A Day in the Life of a Henna Girl》也出现在这一环节。影片以平实的视角讲述了马拉喀什的“彩绘女孩”的生活,与此同时放映的是韩国电影人金守子的作品《Thread Routes-Chapter II》,聚焦女性制作棒槌蕾丝的工艺,两部电影都植根于传统,探讨女性工艺这一文化主题。[/p][p=30, null, left]担任“光映现场”策展一职的是埃及电影人MaxaZoller,他以创作实验电影闻名于世,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背景,短片单元《Voices from the Off》一口气选取了5部艺术家电影,探讨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如何用言语表述自身感受,影片着眼于“话到嘴边”的现象,并试着从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去解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学术层面的交流。[/p][p=30, null, left]沙龙[/p][p=30, null, left]艺术沙龙总是和艺术展成对出现。艺术家、策展人、艺评家、收藏家、画廊经营者,从各自的职业背景出发,必然碰撞出观点的火花。大概是因为站立的高度比较高,巴塞尔艺术展上的话题讨论总带有一种宏大的视野,但对艺术领域的准确判断和前瞻预测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p][p=30, null, left]今年的沙龙环节依然请来了一批大V,有趣的话题依然数不胜数,比如来自伦敦Serpentine Gallery画廊的总监Hans主持的名为“当艺术家成为考古学家”的研讨会,细数了来自不同年代从古迹、考古学获取创作灵感的艺术家们。[/p][p=30, null, left]讲座也很给力。一群来自非洲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负责人,将众人的目光聚焦到那片充满社会危机又蕴含无限机遇的土地上,日益受国际艺坛关注的非洲大陆将会面临哪些挑战?一个稳健的艺术架构的建立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p][p=30, null, left]在隔壁,巴黎现代国立博物馆总监和艺术史学者以意大利艺术家Paolo Scheggi为引线,将话题引向“六十年代的米兰”。与此同时,旧金山策展人Matthew Higgs与艺术家们正就“美术馆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争论得不可开交。[/p][p=30, null, left]掌握了各大沙龙、论坛的时间和地点,你不仅能从巴塞尔艺术展上享受视听愉悦,更能获得思想愉悦。[/p][p=30, null, left]众筹[/p][p=30, null, left]“众筹”的概念是从艺术圈儿出来的,虽然不是这个叫法,但玩法都一样。去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网上平台Kickstarter联手推出网上筹募计划,用经济支援不同国家的非营利视觉艺术机构,范围涵盖非营利展览、公众装置、电影、艺术丛书、教育项目、艺术家驻留计划、讲座、文化对谈及文库收藏,以及其他创新艺术项目。前文提到的公共项目《我们是否在同一个天空下做梦》就受益这种“众筹”机制,目前,《the land》项目正在筹集资金扩充建设,以容纳更多驻场艺术家、工作坊、讲座和表演活动。[/p][p=30, null, left]场刊[/p][p=30, null, left]场刊或许是参加展会最好的纪念品。[/p][p=30, null, left]自三位画廊大佬创办巴塞尔艺术展以来,45年弹指而过。为庆祝这一时间节点,主办方推出年刊《Year 45》,撷取了历年展会的精彩瞬间,包括来自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以及博物馆馆长的访谈精选,几乎卖到脱销。今年,《Art Basel Year 45》新增了2014年的展会情况,在一篇特约文章中,艺评人Sarah Thornton剖析了当今艺术市场的现状,尽管售价80美元,依然销售火爆。[/p][p=30, null, left]在艺术展现场,买场刊真得要chushou快,今年的《意象无限》名册,在展会结束前就已售罄。[/p]

表叔王寂 发表于 2015-10-22 15:55


玩转巴塞尔艺术展,你必须知道的四件事作为艺术领域的顶级盛事,巴塞尔艺术展所涵盖的维度非常广,若是细 ...
[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延伸:无限可能[/p][p=30, null, left]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最新的一份报告,去年一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创造了510亿欧元的数字,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市场依旧是主导全球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背后,各类艺博会依旧是给力的推手。[/p][p=30, null, left]虽然欧洲经济萎靡不振,缺乏活力,2015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还是给出了一份令各方都皆大欢喜的成绩单。VIP预展结束当晚,主办方就发布快报,以抑制不住的惊喜口吻表达“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开端”。首展当日,主推罗伯特•劳森伯格的Pace Gallery画廊在就将所有劳森伯格作品卖出,金额都在50万美元上下,其中创作于1984年的《Untitled(Salvage)》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Hauser & Wirth画廊在“意象无限”展区推出的4件作品也全部被人买走,并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将路易斯•布尔乔亚的数件雕塑售出,面对采访,画廊运营总监Iwan Wirth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交易频繁,销售不断,而且非常荣幸地被博物馆收藏了好几件作品,其中包括Mike Kelley的一件重要作品。当然,就数量而言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充分证明了巴塞尔艺术展的非凡地位,展示了它能够吸引高素质藏家的能力。[/p][p=30, null, left]Galerie Thaddaeus Ropac画廊与基金会合作,展出的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被法国和德国的重量级博物馆收藏,对此,创办人Thaddaeus表示,“今年的盛况再一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特别预留了很多重要作品在这次展会上展出,包括Joseph Beuys的两件雕塑,都找到了好买主。出席展会的博物馆的总监和策展人阵容庞大,他们与其委托人一起来,意味着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只有巴塞尔艺术展能令买家如此认真看待。”[/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其他参展画廊也纷纷给出“五星好评”。纽约Tanya Bonakdar画廊的总监说,“巴塞尔艺术展再次证明了它在全球的顶级实力,我们带来的作品都受到热烈回应,被来自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多间博物馆和藏家收藏,意象无限展区内,Olafur Eliasson和Haim Steinbach的重要历史性装置,分别售给了北美一家博物馆和欧洲一个知名藏家”。来自约翰内斯堡Goodman Gallery画廊的策展人Kirsty Wesson则极力表现出一名参展老手的冷静,“每次参展巴塞尔艺术展都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展会给我们提供了接触顶级藏家的绝对机会,特别是来自美洲和亚洲的藏家。我们在预展期间已经取得极好的销售成绩,随后几天势头不减。我们非常感谢巴塞尔艺术展今年对非洲作品的重视与关注。”[/p][p=30, null, left][/p][p=30, null, left]不仅仅是对非洲重视,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变化,巴塞尔艺术展也在随时调整战略。2002年,巴塞尔艺术展在美国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开辟了新场地。稍微分析,就不难看出选择这一地点的良苦用心。这是一个北美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汇点上的城市,国际化与多元化两大属性让它在艺术市场中变得炙手可热,即使单从地理位置上看,无论是美洲的画廊与藏家,还是拉丁美洲的画廊与藏家,都很方便。有此前巴塞尔艺术展的声望托底,第一届在迈阿密的展会就吸引23个国家的160家画廊和超过30000名观众,到了2014年,观众人数以达到73000名。[/p][p=30, null, left]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富豪开始成堆涌现,消费目标也从房产、奢侈品、汽车、游艇逐渐转向可以长期投资的艺术和古董。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市场,2009年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上的份额飙升至14%,创造了4.2亿欧元的销售额。精明的巴塞尔艺术展运营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商机,2013年5月,巴塞尔艺术展香港会场首展开幕。[/p][p=30, null, left]和迈阿密会场一样,香港会场也有和瑞士巴塞尔会场一脉相承的类似架构,画廊展区、户外展区、播放电影作品与录像短片的光映现场环节一应俱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细微差别,比如在香港会场设立的“亚洲视野(Insights)”展区,呈献来自亚太区34家艺廊的策展项目,包括个人作品展、专题群展,以及极具特色的艺术历史题材展览。而选择香港这个城市同样也别有深意,经济与文化交汇地,靠近中国大陆,既能深入中国市场又能规避政治风险[/p][p=30, null, left]2013年首届,香港不负众望,用数据证明了巴塞尔艺术展运营者的聪明选择:245家画廊,超过60000名观众,预展期间,佩斯画廊就售出8幅奈良美智的画作、4件张晓刚雕塑作品,香港画廊汉雅轩售出4件邱志杰的作品共80万,而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35件参展作品卖出20余件作品,“大部分买家来自欧洲机构”。[/p][p=30, null, left]至此,巴塞尔艺术展在欧洲、美洲、亚洲的艺术市场上都实现了“占领”。在官方描述中,这三个会场的定位是不同的,“地域不同,参展的画廊也不一样。每个展场,50%参展画廊来自举办地,而另外的50%是来自其他地方。比如,巴塞尔艺术展的画廊50%来自欧洲,而香港巴塞尔的画廊50%来自亚洲。”可是,依然有人提出质疑:入场的门槛那么高,有些画廊可以在巴塞尔、迈阿密、香港三地都出现,是不是太占用资源了,欧洲画廊就老老实实呆在瑞士的巴塞尔,更多地方腾出来给其他画廊。可是,画廊不这么看,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全球化市场。无论如何,有一点不可忽视:未来,艺术市场各方之间的博弈与争夺将更加激烈。[/p][p=30, null, left]巴塞尔艺术展:[/p][p=30, null, left]“高大上”与“接地气”之间的距离[/p][p=30, null, left]林津[/p]

感谢分享

再来学习

简简单单或者无厘头
我也能做艺术家了

脸疯 发表于 2015-10-24 23:03


简简单单或者无厘头
我也能做艺术家了
十分在理

脸疯 发表于 2015-10-24 23:03


简简单单或者无厘头
我也能做艺术家了
抽象派就是这样制造的

爱表的上海人 发表于 2015-10-25 07:57


抽象派就是这样制造的
草地上打俩捆,一个老爷爷坐上面抽烟
这拍下来算不算艺术;P

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