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课堂】朗格3/4夹板——传统的魅力

  • 作者: Reverie 2015-07-17
  • 评论 16
朗格的夹板从选材到加工,再到最终的装饰,都透着独特的固执。而这些,都是朗格死忠精神病们所需要的。

*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verie(新浪微博:@Silent-Reverie

旅居香港,对钟表制造技术捻熟于胸,挑选钟表极度严苛的收藏家。对朗格情有独钟,活跃于中国各个朗格论坛,毒害无数朗格爱好者。


█ 当一件物品从实用性中脱离出来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不再由实用性来衡量。于是只要是花了心思、花了手工的物件儿都开始变成了艺术品。


在和朋友们聊表的时候,曾经多次说起,如果我的第一块朗格是“大头”(Datograph)(详见:《内外兼修的朗格“大头”),我不会再买别的朗格。理由很简单,大头具备了朗格该有的所有元素,甚至是打破了3/4夹板这个标志性特征。但认为“大头”没有3/4夹板这件事件本身就是错误的。这里我所说的打破,并不是说“大头”没有3/4夹板,而是说它在3/4夹板这个平台上多了很多优美的“建筑”。


朗格3/4夹板

朗格Datograph,在3/4夹板上增加许多的“建筑”,令其更有立体感


对于3/4夹板这件事情,向来就有争论。高端的玩儿表大哥们觉得3/4夹板是个落后的技术,在当今的腕表上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徒然增加了许多装配上的难度。刚才在说到艺术品的时候,似乎把腕表包含进去了,至少那些自认为应该卖高价的腕表都当挤进艺术品的行列。艺术品,本身就蕴含了“难”这件事情。当然,在欧洲去过多次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深深地觉得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啊,绝不是工程师,人家艺术家白板上面蒙块蓝布就摆到博物馆啊!说回“难”这件事情,3/4夹板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解决分块夹板后期装配上的定位问题。当时,一次成型,在保持轴孔相对位置的准确性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对怀表的走时精度有很大的贡献。而它带来的结果就是装配的时候,需要同时把多个轴插入3/4夹板的孔里,这变成一件需要多加练习的技术活儿。按今天的标准,技艺就是一种艺术,就像烧搪瓷表盘一样。既然把3/4夹板推到了艺术的高度上,那就无所谓技术是否落后了,反而是可以打出“传统”这张王牌的卖点了。


朗格3/4夹板

1815陀飞轮腕表,机芯上的3/4夹板已经变成了一种装饰 


关于朗格3/4夹板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它的材料。玩儿表的都知道有德国银这么个东西,也知道它就是镍和铜的合金。本土一些的叫法是不是也可以叫做藏银?不管怎么叫了,这个神奇的合金在朗格腕表里的使用,又一次有了与众不同的用法:不电镀。在选择主板和夹板材料的时候,有至少两方面的因素要考虑:强度和耐腐蚀性。强度上,德国银可以说毫无缺陷,和广泛使用的黄铜没有多大差别。而在耐腐蚀这件事情上,德国银比黄铜好,因为德国银里面加了很多的镍。但是,毕竟这是铜的合金,在酸碱条件下还是很容易留下痕迹。比如,在装配的时候,大师忘记带指套而留下指纹,过不了多久这个指纹就会以锈迹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各大品牌,在使用铜合金做夹板的时候,最后都会加一道工序:电镀。电镀的材料通常是镍,有些高级的用铑。这个电镀层的意义就在于防止铜合金夹板的腐蚀。而朗格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不处理德国银夹板。这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刚刚说过的腐蚀的问题;第二就是没有了电镀层这块遮丑布,细小的瑕疵很容易被察觉。在电镀过程中,夹板加工中出现的小瑕疵,比如日内瓦纹深浅不一或者颜色不均,都可以被几微米厚的电镀层给遮盖。放弃遮瑕工艺,对夹板的制造完美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朗格死忠,我想为这个没有效率的工艺点赞:能用双手解决的问题,都不求助于机器。德国银,原本是偏银色的色泽,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合金被称为德国银。经过一段时间的氧化之后,德国银的颜色从银白向金色转变,金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浓郁。这也是无数朗格迷在朗格腕表上找到时光流逝感的独特情怀。唯一可惜的是,这层金色会在清洗夹板的时候被超声波震落。曾经问过1881专卖店,是否可以在保养的时候保留这层氧化层。店铺在询问过总部之后,给我的答案是:不可以。


朗格3/4夹板

L931.1机芯,多年氧化后的德国银夹板散发出淡金色


高级腕表的共同特点在于细节,不论这表在我看来宏观上是否好看,细节都令人称叹。朗格在主夹板处理上,正反两面都会用鱼鳞纹装饰,不论我们是否能看到的地方。对于3/4夹板,功能面不使用鱼鳞纹,而是采取喷砂处理,也就是说整个3/4夹板的背面只有很小的区域是鱼鳞纹。虽然我更喜欢鱼鳞纹装饰,但是还是接受朗格这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折中处理。夹板的细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倒角、格拉苏蒂纹。有些工序,机器可以轻易实现,而手工实现却要花费大量心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手工比例高的腕表不是和兄弟们一起克隆出来的,欣赏它的时候,你知道曾经有人为了它付出过专注的精力。按照朗格夹板的造型,大部分都是没有尖锐的转角(猫头鹰和新款1815 up/down除外),这种结构完全可以通过雕刻机做出完美的倒角。在评价倒角的标准上,我觉得首要重要的是倒角的宽度要一致。这是机器容易做到,而人手却很难实现。再者就是倒角面的光亮和圆润。机器可以做到光亮,但是圆润就只能人手了。当目光沿着泛着金色的倒角一路曲折的遍历夹板一周的时候,可以想象到大师带着目镜用柳木条做最后的修饰的场面。这正是手工制作的魅力所在。


朗格3/4夹板

Grand lange 1月相,除了一眼能看到的格拉苏蒂纹,隐蔽之处也有鱼鳞纹装饰


朗格迷中的偏执狂——大索,曾经问过我一个的问题:朗格夹板的格拉苏纹有多深。本以为在敲下这些拖了很久的堆砌起来的汉字之前,我可以给他一个答案,但是没有做到。原本是计划把手上的几块不同时期的朗格摆在白光干涉仪下面,测量一下儿格拉苏纹的深度,给出3D的形貌来。结果我低估了底面蓝宝石对光线的影响,最终没有测出来。我还没那么有奉献精神,到拆掉底盖来测量的地步。也许以后会找到别的方法来测量,或者厚脸皮找某个店里展示用的夹板回来量一下儿。大索的另一个问题是,朗格最近的格拉苏纹似乎没有以前的那么细腻,问我是不是也有同感?从我有限的样本来看,变化不明显。


朗格3/4夹板

朗格zeitwerk striking time 


在我眼里,朗格的夹板从选材到加工,再到最终的装饰,都透着独特的固执。而这些,都是朗格死忠精神病们所需要的。


PS. 写完这篇文才想起来的一些东西。大家都知道一个东西,叫做累计误差。比如测量一个1米长的东西,如果用长过1米的尺子去量,在读数误差上只是一次读数误差。但是如果用10厘米的尺子去量10次相加的话,就有10次读数误差累计起来。同样,把夹板分割之后,每一块夹板上的功能孔和定位孔之间都有相对位置的误差,再装配的时候很难保证不同夹板上功能孔之间的位置关系。采用3/4夹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这只是怀表时代加工精度不高带来的烦恼,现代数控机床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 已有 14条评论
  • 回复
  • reverie
  • 2015-07-31 22:56
  • danielzhang: 搪瓷......藏银......作者你不是朗格黑?
    朗格少用搪瓷,哈哈
  • 回复
  • 阿JIE
  • 2015-08-27 16:54
  • 138888,一生发发发发,这个号码真的是无价啊!
  • 回复
  • reverie
  • 2017-01-07 09:53
  • //@阿JIE :138888,一生发发发发,这个号码真的是无价啊!
    这是六爷ps的……
  • 回复
  • 阿JIE
  • 2017-01-07 14:46
  • //@reverie ://@阿JIE :138888,一生发发发发,这个号码真的是无价啊!这是六爷ps的……
    六爷的PS技术真是厉害了~~~居然以为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