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课堂】德表Sinn扫盲秘籍一,这9点不容错过

  • 作者: 宁宇 2017-10-16
  • 评论 7
今天面对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德表,更多是选择的烦恼,如何破解这些幸福的小烦恼,何去何从,则是表友们最需要的面对的。今天@宁宇 就和朋友们大起底德表Sinn。

*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宁宇.png宁宇

来自辽宁,汉堡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欧盟与德国对华政策,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爱好甚多,钟表是其中之一,有幸在德国结识多位制表师和收藏家,在前辈的引领下登堂入室,浸淫日久,颇多心得,愿意与各位表友分享,以表会友,人生一大乐事。


前言:提起德国表,今天对很多表友已经不再陌生,甚至可以如数家珍的也不在少数。当年的小众,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渐成大众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关于德表的主题也变了,当年绝大多数人对德表一头雾水,一片空白,所以基本上是启蒙和宣介;今天面对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德表,更多是选择的烦恼,如何破解这些幸福的小烦恼,何去何从,则是表友们最需要的面对的。今天就和朋友们聊聊德国Sinn,来个大起底,把以往文章里语焉不详的部分说透,还有Sinn最近几年来的发展补充进去,再有一些坊间的讹传也厘清一下,希望本文能够成为各位表友选择时的一个小小的参考,帮助表友买到心仪的宝贝。


001 SINN.jpg


█ 德国制表品牌大概有120个左右,数字还在缓慢增加,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关闭的品牌,只有产量多少的不同,足见德国制表业的发展及当今钟表市场的态势,总体上还是乐观的。提起德国表,有哪些是代表性的品牌呢?相信朗格,格拉苏蒂原创是绕不过去的,那么除去这“两座大山”之外,还有哪些品牌,就相当见仁见智了。尽管如此,德国表还是有些共性的,比如朴实无华,硬朗俊逸等等特质,这也是德国人性格中勤勉节俭还有倔强的外在反映。这些追求内在品质和实用性,设计朴实无华的腕表中,Sinn无疑是佼佼者。


001.1 SINN掌门人  Lothar Schmidt.jpg

Sinn掌门人Lothar Schmidt


笔者第一次知道Sinn这个品牌,与网络时代的其他表友一样,也是在网上的一段经历。2000年左右,上网还是很高科技的事情,很令人流连忘返,也是很烧钱的事情,那个时候网吧包夜刚刚出现,56K猫登之类的东东,现在的新一代估计要费一番心思才能理解,老一代表友读到这里应该很有共鸣。大概在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了Sinn,对笔者来说,德国表就是Sinn,至于朗格和格拉苏蒂原创都是后来在德国才知道,不过对德国本地人,朗格和格拉苏蒂原创也是财力的象征,普通人只可远观而已,并非尽人皆知。


003-g.jpg


回顾历史,梳理各种款式,似乎是一篇钟表类评论文章必有的套路,不过这次笔者计划先聊聊技术。当年作为一穷二白的留学生,能入手的款式寥寥无几,于是研究技术就成了一大乐趣,所以就从这里开始吧。


德国与瑞士表的异同,应该是个很经典的问题了,仁者见仁,相对来说,瑞士表更像一位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细腻,才华横溢,个性十足。德国表,更像一位工程师,可靠,实用,一板一眼,但并不死板,细节之中经常有亮点。比如Sinn EZM系列,表把左侧设计,当年第一眼见到,是觉得有些怪异(当年还是钟表小白,见谅),仔细体会以后觉得这样防止误操作的设计简单又实用,与加个保护帽什么的相比简直是神来之笔,以巧破千斤的感觉。


Sinn的技术,有巧妙见长的,也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尤其是后一种,几乎就是德国强悍工业的缩影,传达出的自信和自豪扑面而来,让佩戴者也感受到德国工业的力量和美,下面就把Sinn引以为傲的九大神功与各位朋友分享一遍。


  • Hydro液体滴定技术


微信图片_20171016162949_副本.jpg

使用Hydro技术的EZM2


微信图片_20171016162956_副本.jpg

使用Hydro技术的EZM2B


Hydro看词源,就可以推测出与液体有关,Sinn的每个产品目录里,这项技术都排在第一位,足见其特别和Sinn对它的推崇(最新中文版手册里,Hydro被翻译成“滴定”)。这是一项“90后”技术,最早用在1997年生产的EZM2上,2005年开始更改为后续型号EZM2B,后者才更换为天文台机芯。Hydro技术不止带来无反光,也提供了深达12000米的表壳防水性和5000米的整表防水性。5000米的标称防水是因为机芯和电池无法承受12000米深度的压强。这项技术到今天已经20年了,可靠性自不待言。


微信图片_20171016163001_副本.jpg

Hydro技术于1997年开始量产在EZM2


这项技术并不复杂,不过很大胆,在表坛独一无二,就是在表壳中注入Sinn研发的类似油一样的无色透明液体,表壳以内,机芯,表针,表盘浸泡其中,没有任何空气,水下任何角度表镜都没有反光(在水下,目光和表镜达到一个特定角度后,光线就完全呈发射状态,这个时候表镜就变成亮晶晶的镜子,完全无法判读时间),时间阅读清晰悦目。这项技术的优点不仅是在水下不反光,还有强悍的抗压性能。理论上,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在任何深度的水中,表壳内外都保持着压力平衡。因为表壳内没有空气,所以也不存在产生雾气,水下产生气泡的可能,保证时间判读的清晰准确。


005 hydro.jpg

使用Hydro技术Sinn


由于液体的阻力远远超过空气,擒纵系统是完全无法在液体中运行的,所以只能采用石英机芯,这是很多机械表迷不得不忍痛割爱的地方。其实真正实战中的军表都是石英机芯,准确和维护成本极低决定了军表不可能再回到机械时代去,追求性能的朋友大可不必为机芯纠结而错过UX这样优秀的作品,何况此一石英机芯也大有来头,为ETA的天文台级石英机芯,年误差最大不错过20秒。作为Sinn的老资格粉丝,笔者一直期待ETA有自己的电波对时功能,手动对时误差毕竟无可避免,对追求完美的朋友,电波对时的精准是无可抗拒的诱惑。


006 hydro.jpg


2002年左右,GSG9的官价也不到600欧元,应该是Sinn系列中最亲民的作品了。聊完Hydro令人心动的地方,再聊聊她让人心痛的地方。入手Sinn最大的问题是售后,尤其这样特殊设计的Sinn产品,只能寄回德国,漫长的周期,繁多的手续,还有费用,足以吓退绝大部分表友。Sinn有专门研发的设备用于Hydro技术腕表的维护,相当贴心,不过据笔者了解,国内的代理还暂时无法提供类似的服务。


007 hydro.jpg


Hydro技术使用的油类,Sinn官网语焉不详,早年Sinn还为Bell & Ross(柏莱士)代工过Hydro技术的产品,就是Bell and Ross Hydromax(拥有11,000米的防水性能,品牌炫技术的产品,机芯为ETA 955.612石英机芯,与UX的ETA 955.652相差无几),所以在Bell & Ross的资料里可以找到些蛛丝马迹,是一种硅质油。这种油类对表盘实际上是有影响的,根据国外表友的描述,随着岁月的流逝,使用Hydro技术的表盘会一点点变黄,而且随着密封材料的老化,打开表冠调校时间时,会有漏油的隐患。这些对追求完美的表友简直宣判了Hydro技术腕表的死刑。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Hydro系列的电池寿命官方说法是7年,7年不仅仅是换电池,机芯,表针,表壳的密封也都会做处理,当然费用应该也是很酸爽,总之,令人向往,也令人纠结。


微信图片_20171017103415.jpg


Bell and Ross Hydromax


微信图片_20171017103420.jpg

因使用Hydro技术指针、表盘变黄的Sinn


微信图片_20171017103341.jpg

Hydro技术中硅质油使用状况


  • Temperatorresistenytechnologie(从-45°C到+80°C耐温运行)


009 耐温表油.jpg

耐温表油运行示意图


Sinn早在1961年创立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的原则,优异可靠的性能和最佳性价比。其中之一就是66-228号表油的大规模使用,让Sinn在可靠性方面走在了制表业的前列,让经常在极端环境中工作的工程师,或者军人有了可靠的时计选择。66-228号表油来自瑞士H. Moebius & Sohn(现在属于斯沃琪集团),并非Sinn的独家发明,但是让这款表油及其优异性能扬名世界的却是Sinn,可谓君子善假于物也。


010 耐温表油.jpg


二战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涉足极端环境的群体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到极地,高原等等地方工作或者挑战极限,传统的时计因为技术局限都无法胜任,Sinn敏锐地注意到这个变化,与H. Moebius & Sohn合作,推出了使用66-228号表油的产品,一举将Sinn推到了表坛的最前列,成为工程师和军人的不二选择。根据测算,从-45°C到+80°C的宽广范围内,此款表油的性能保持不变,无论低温还是高温,都可以保证机芯的稳定运行,极大提升了脆弱的机械表的性能,又是一个以巧破千斤的创意。


011 耐温表油.jpg


至于使用66-228号表油的作品,最知名的莫过于U2了,这款作品从材质(潜艇钢),到设计(军用人体工学设计),还有包括66-228号表油内的各项技术,方方面面都堪称Sinn的经典,当年第一款吸引笔者的,就是U2。


  • Ar-Trockenhaltetechnick氩气干燥技术


2000年到2011年是制表业狂飙突进的时候,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笔者当年写过一个评论,说元素周期表里能用的都用了,其中也有氩气在Sinn中的应用。其实这个氩气技术,事实上是三项技术的整合,也就是硫酸铜粉末(用于吸收水分子),氩气(避免机芯部件和表油氧化)还有EDR超强密封技术。


012 硫酸铜.jpg

硫酸铜


避免表油的氧化,加强表壳的密封性能,确实是制表业的一个进化方向。几年前卡地亚推出的一款概念作品,干脆将表壳抽成真空,无论表油还有擒纵系统的性能都彻底释放出来,虽然略有夸张,但是让大家看到了表壳中这一点点空气对制表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013 氩气干燥技术.jpg

氩气干燥技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理论上白色的硫酸铜会逐渐变成蓝色,提醒佩戴者需要更换胶囊了。至于变蓝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统计,各地的环境不同应该是主要原因,有些国外的表友争论此一技术是否是画蛇添足,确实除了Sinn,当今表坛没有第二家采用这个独门技术,从新锐品牌到传统大牌,都见不到,所以更让表友有争议的理由,尤其是加了这个技术,价格高了一些,售后的费用也高了一些,甚至无法提供售后,因为开盖需要特殊设备,对价格敏感的表友感觉无法接受。但是对于喜欢新技术,或者经常出入极端环境的表友,比如工程师,拥有此一技术的Sinn却是独一无二的选择。事实上Sinn推出此一技术的目标,也就在于此,所以并非节外生枝的技术噱头。


微信图片_20171016163224_副本.jpg

红色字体标注AR的Sinn EZM3


带有氩气干燥技术的产品,表盘都会标注Ar,或明或暗,加以提示。使用此项技术的作品中,EZM3的价格最亲民,2017年的最新报价含税在1490欧元的样子,其他的作品在2000至5000欧元之间,当然功能也更多一些。另外与Hydro技术一样,Sinn推出了专门用于维护氩气干燥技术腕表的设备,售后不再成为让表友纠结的问题。Sinn的老板曾经亲自为笔者展示过这个神奇的东东,不过国内的代理是否能提供这样的售后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核实。(现在Sinn已经把内部填充的氩气换成了氦气,因为发现氦气的稳定性泄露性等要比氩气好,也可能是出于成本考虑,不得而知。但是表盘上面印刷的AR(代表氩气)标志不会进行改变。官方的意见是氩气保护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意义,所以继续沿用AR标志代表灌充稀有气体保护机芯,但是AR已经不代表内部填充的是氩气了。)


微信图片_20171016171936_副本.jpg

黑色字体标注AR的Sinn


  • DIALPAL为德语Diamontpaletten的缩写,意为钻石底架 


无油技术其实由来已久,制表业之父宝玑非常看重表油的作用和性能,认为有完美的润滑油就可以制作出性能完美的时计。而后人基于此,自然发展出了如果省去润滑油这个环节,岂不更加完美的想法。DIAPAL这项技术更像是氩气干燥技术的提升,氩气干燥技术提升了表油的性能,而DIAPAL更上一层楼,干脆省去润滑油。按照实验,钻石擒纵叉比红宝石擒纵叉拥有更加完美的性能(这里所说的钻石擒纵叉,是在擒纵叉表面做了一层类金刚石镀膜,也叫DLC),但是摆幅并不稳定,这也印证了工程学的一个理论,单独一个环节的提升并不会带来系统的整体提升,整个擒纵系统都要做材料方面的改进。


017 DIAPAL.jpg

DIAPAL钻石底架


从1995年开始,Sinn就致力于DIAPAL技术的开发,DIALPAL为德语Diamontpaletten的缩写,意为钻石底架。经过几年的改进,2000年左右,Sinn推出了量产的产品,并标注DIAPAL。目前市面上可以见到的756DIAPAL,757DIAPAL和358DIAPAL,均为7750机芯改造而来,756,757为两眼设计,358为三眼设计,表盘均有DIAPAL字样,报价都在3300欧元左右。另外从756开始,Sinn在擒纵系统中使用了纳米技术,在德国制表业中走在了最前面。


016 756 DIAPAL.jpg

使用无油擒纵技术的Sinn 756


015 757 DAPAL.jpg

018.jpg

使用无油擒纵技术的Sinn 757


019 DIAPAL.jpg

无油擒纵技术使用年限示意图


Tegiment高硬度防刮技术


Tegiment来自拉丁语Tegimentum,意为“外壳”,“外罩”,此一技术为Sinn研发的钢材表层硬化技术,将只有维氏硬度220的普通钢材表面硬度提升到了1200,与陶瓷材料不相上下,直追军用潜艇钢材维氏硬度1500的硬度。


020 U1000 Tegiment.jpg

使用高硬度防刮技术Sinn U1000


制表业通常使用的硬化技术为PVD技术,但是表层硬化而同时基底相对较软的情况,会导致基底在一点受力时马上被破坏,技术上称为“蛋壳效应”。聪明的Sinn工程师几乎是立刻想到,用坚硬的高硬度防刮技术做PVD的基底,“蛋壳效应”岂不是迎刃而解,经过试验,这个想法得到了验证,于是有了现在的高硬度防刮技术与PVD技术好事成双的组合。


021 U1000 Tegiment.jpg

使用高硬度防刮技术Sinn U1000S(EZM6)


高硬度防刮技术的细节目前依然保密,不过即使披露出来,对冶金学专业以外的人也是一头雾水,目前的硬化技术里,Sinn的高硬度防刮技术还是相当知名的。代表性的作品就是900和U1000S(EZM6),尤其是后者,简直让人血脉贲张,报价3600欧元含税,在类似价位的潜水表里可以说没有对手。


  • Magnetfeldschutz防磁技术


防磁一直是制表业的重点阵地,大牌如欧米茄与老对手劳力士竞争,为防磁技术的投入有目共睹。防磁与防水,应该是制表业一直发展的技术,防磁技术的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应该是19世纪80年代,随着整个世界逐渐进入电气化时代,无处不在的电磁场对机械时计的影响日益显著。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还有了专门设计的防磁“铁路表”(比如波尔)。根据Sinn自己的调查,大概60%的机械腕表呈现磁化现象,所以防磁也是Sinn着重发展的技术。


022 der-magnetfeldschutz 防磁.jpg


Sinn的防磁技术采用的原理具备高中物理知识就可以理解,采用可以传导磁力线的,并且剩磁很小的软铁或者类似性能的软磁材料做成表壳内衬,机芯支撑架,还有表盘,完美构成一个保护壳。Sinn采用性能更佳的顺磁合金,加上表盘也采用顺磁合金制造,将表体厚度大大降低,与普通腕表无异,防磁性能在1000高斯,是普通腕表的最少20倍。实际上根据最新的德国工业标准DIN8309,制造游丝的Nivarox合金(这个合金由德国企业制造,提供给斯沃琪集团)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防磁性能,只是还不够强悍,日常的复印机,音响等的磁性足以将其磁化。


023 SINN 657 防磁.jpg

使用防磁技术Sinn 657


另外Sinn的防磁,不仅限于市场关注的机械表,石英表的防磁也在其视野内。与机械表防磁保护机芯不同,石英表防磁意在保护佩戴者,尤其是对石英机芯步进马达产生的微小电磁辐射也高度敏感的群体。


Sinn单独为防磁技术设计了一个Logo,类似磁力线,采用此一技术的多为飞行员腕表,毕竟高空辐射多,磁场情况复杂。856、867都是性价比不错的入门级腕表,报价在1500欧元左右(含税)。


024 漂亮的防磁Logo.jpg

Sinn的防磁Logo


  • Unverlierbarer Sicherheitsdrehring(安全旋转表圈


025 Sinn T1 b EZM14 旋转表圈.jpg026 Sinn T1 b EZM14 旋转表圈.jpg

Sinn T1 b EZM14的旋转表圈


按照德国工业标准(DIN-8306)潜水表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时计,外表圈只能单向旋转,同时以分钟刻度步进,那悦耳的咔哒咔哒声,相信是表友最心仪的声音。Sinn的技术,加入安全棘爪,防止表圈误操作,也防止表圈在可能的外力作用下脱离。这项小小的设计包括3个部件,带刻度的外表圈、齿轮环、弹簧内圈,三件在一起,如果要旋转,需要用两个指头将整个表圈按下,才能使表圈旋转,几乎完全可以避免误操作,可谓用心良苦,Sinn为此还申请了一项专利。

027 Unverlierbarer-Sicherheitsdrehring_01.jpg028 Unverlierbarer-Sicherheitsdrehring_02.jpg


旋转表圈示意图


此一技术用在Sinn U1000中,作为潜艇死忠的笔者,一直对这款情有独钟,入门款报价3600欧元含税,黑壳红色刻度钢带款4100欧元,虽然贵了一些,感觉的提升妙不可言。


  • TESTAF飞行员腕表标准


030 SINN 的证书 Zertifikat_EZM_10_TESTAF.jpg

TESTAF的证书


TESTAF,注意不是TESTDAF(德福,相信很多已经在德国和志在德国的年轻朋友不会陌生)这个飞行员腕表的标准最初酝酿到现在已经接近10年,一方面是德国人做事稳扎稳打,一方面也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流逝之快,转眼就是10年。TEATAF的核心为大名鼎鼎的亚琛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Sinn是合作者之一(2013签署协议),同时还有德国汉莎货运,空中客车直升机部,DNV GL( 原德国劳氏船级社, 汉堡,负责检测和认证工作)等等明星机构,德国Stowa也是积极参与者之一,2012年笔者从Stowa那里拿到了TESTAF的第一版。一眨眼,又是5年过去了(此处略去岁月无情的感慨)

030 德国工业标准DINlogo.jpg

德国工业标准DIN的Logo



031 Stowa 的TESTAF认证.jpg

Stowa的TESTAF认证


今天业界见到的TESTAF,实际上是2016年推出的版本,也叫德国工业标准DIN-8330,内容很丰富,举凡表壳,表针,表盘,抗震抗压,防磁,时间判读,操作方便性方方面面都有要求,测试服务收费,每次8000欧元含税,制表商需要提供最少100枚,最多不超过1000枚腕表接受测试。


032 Sinn-EZM-10-和TESTAF证书.jpg

Sinn EZM 10及TESTAF证书


TESTAF是严格按照飞行环境设计的,考虑的不仅是腕表的安全可靠耐用,还有腕表与座舱各种精密仪器的关系,比如腕表使用的防磁材料本身绝对不能带有任何磁性,例如可带有剩磁的软铁,而采用完全没有铁磁性的钛合金。所以TESTAF绝非制表业又一个噱头,是应对实战环境的铁律。


033 sinn 103 Ti 02 钛外壳通过TESTAF测试.jpg

034 sinn 103 Ti 02 钛外壳通过TESTAF测试.jpg

035 sinn 103 Ti 02 钛外壳通过TESTAF测试.jpg

036 sinn 103 Ti 02 钛外壳通过TESTAF测试.jpg

Sinn 103 Ti 02钛外壳通过TESTAF测试


  • SUG(Sächsische Uhrentechnologie GmbH Glashütte,格拉苏蒂萨克森钟表技术公司)


037 SUG.jpg



这个SUG实际上不仅是技术,同样也是Sinn的一个事业。1998年12月17日,Sinn的创立者Lothar Schmidt对表壳市场基于自己的理解创立,他认为德国专门致力于表壳生产的工厂凤毛麟角,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表壳的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厂部就位于格拉苏蒂小镇,Nomos工厂再向前走一点就到,只是门面不大,对表壳这样技术不太关注的朋友很容易忽略过去。经过近20年的发展,SUG实际上在表壳制造领域已经与瑞士同行并驾齐驱,其客户包括穆勒-格拉苏蒂、Jacques Etoile、独立制表人郎·海涅等等,还有一些属于商业秘密,SUG没有公开。


038 SUG 工厂.jpg

SUG工厂


另外SUG不仅仅从事制造,也从事检测和研发,与德累斯顿的研究机构Forschungszentrum Rossendorf e.V. 等均有合作关系。SUG的技术还在可以接受小批量的定制,有点工业4.0按需生产的味道了,可以说这家公司的技术是全面发展的,也因为这样,让其他的竞争者很难超越。


039 SUG 表壳.jpg

SUG表壳


以上把Sinn的九大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实际上还有一项,就是Sinn自己的机芯打磨和表壳金雕技术。这个技术更多为定制服务,味道与主打的军表不同,所以目前还有些小众。█ 


040 SUG 表壳.jpg

041 SUG 表壳.jpg

SUG表壳


042 SINN的打磨和金雕.jpg

Sinn的打磨及金雕技术


 
  • 已有 6条评论
  • 回复
  • james
  • 2017-10-17 11:05
  • 使用而有技术含量的表。但总觉得小众。
  • 回复
  • weaten
  • 2017-10-17 20:07
  • 好久前在爱表族德表分坛看到这个小众的品牌,就一个干净,极度耐操。
  • 回复
  • 寂静如水
  • 2018-11-14 10:36
  • 好贴,好文,看来一半,我就想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