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说表】同纬度上难找竞品的实力!曾震惊制表界的它,带着新品强势回归

  • 作者: ctime表态网 2023-10-16
  • 评论 0
动力扭起来

*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作为一个成长在商品经济时代的成年人,我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品牌给的参数会是确切的承诺。一款号称能连续26小时播放视频的手机,如果实际能在我看完500分钟的一整季剧集后才耗尽电量,我已经觉得表现超预期。当所有品牌都声称,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数据仅供参考时,如何提高使用体验就成了我自己应该琢磨的事。


这也是钟表爱好者普遍掌握的一大修养,我们就像照顾宠物一样呵护自己的腕表。


types-of-watchbands-June142020-1-min.jpg


从我入手第一块手动上链腕表开始,就隐约感觉到照料一块表比想象的更花精力,比如它的走时精度会随着我上链的频度而变化,还相当明显。动储40小时的手卷,实际上为了走得够准,我一天会上链两次,也就是说,这块表在我眼里动储几乎等于12小时而已。后来才知道,腕表的动力降低确实会影响走时,这种影响在动储降到一半以下时会格外明显。


435646.jpg

钟表的发条


在意料之外的地方被打折扣,多少让我有点心焦,后来甚至发展成了习惯,用自动表也会没事上上发条。这样一来,我就完成了又一次的自我教育,毕竟我当时没有听说过什么芝麻链,也不知道理查朗格万年历的恒定动力装置,更别提什么FPJ的 Rementoir d'Egalite(知道也买不起)。


这究竟是消费者应该完善自身的地方,还是制表业在这么多年来固步自封、转嫁成本的甩锅招数?在我拿到芝柏(下面简称GP)刚公布的“新恒定动力擒纵腕表”之后,我觉得既然有人能做到这种程度,那我们还是对其他品牌过于宽容了。


P9211392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1-2.8.jpg

芝柏表 新恒定动力擒纵腕表

93510-21-1930-5CX


表壳:5级钛金属表壳

直径:45毫米

厚度:14.8毫米

防水:30米

机芯:GP09200-1153手动上链机芯

振频:21,600次/小时

动力储备:至少7天

售价:816,000元人民币

限量:否

恒定动力擒纵系统、动储显示、瑞士官方天文台(COSC)认证



「 为什么是“新”恒定动力擒纵」


说说它“新”在哪里。它并不是第一次亮相,6月底 Only Watch 公布了今年参加拍卖的一众孤品,那才是它的首秀。现在的灰色新款相比 Only Watch ,调整了部分材质,比如表壳改用5级钛金属(原本是18K玫瑰金)。往前追溯的话,2013年GP首次用“恒定动力擒纵L.M.腕表”震惊了业界,在GP制表师 Matthieu 的带领下,他们用下一个十年改进了装置的效率,为第二代腕表带来了三项新专利(动力储存、擒纵机构、计时器、摆轮的效率都获得提高,擒纵机构的锁定机构更加可靠),而且让原本48毫米的表壳缩小到了45毫米。最终传递给我的是惊人的视觉体验让人安心的心理预期


532465456.jpg

第二代新品和2013款的对比


但首先我迫不及待要解释的问题是:

  • GP的这个系列是怎么让腕表不受动力降低的影响,保持精度长期稳定的?

  • 还有它的实际效果如何?

发明这套恒定动力擒纵的 Nicolas Déhon 说,他向 GP 解释原理的文件厚达40页。如果你想直扑结论,用简单的方式告诉别人它有多特别,那么背诵下面几点即可:


1. 从正面就能看到一张紫色的“弓”,这就是恒定动力的关键,也是仅此一家的视觉特征;

2.紫色的“弓”是硅材料制作,并且仅原料成本就比硅游丝高15倍以上(同样大小的材料可以做500条游丝,但只能做30张“弓”);

3.只有够薄、摩擦力够低的硅才可以实现这个概念。实验过其他做游丝的材料(Nivachron),但不起作用。

4.七天的连续测试,摆幅+/-3度(细节还不明确)。


1P9211374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60mm 1-2.8 Macro.jpg

紫色的“弹力弓”就是GP恒定动力的关键


如果你对此还不满足,下面我就用稍微硬核的方式来解释它究竟是怎样的创想。更加注重佩戴体验的话,你可以跳过下面这一节,直接看看戴在手上给我怎样的触动。



「 40页方案,简单说就是…… 」


 1.为什么动力越低越不准

先解释下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腕表走时的稳定性主要由擒纵系统控制,其中平衡摆轮的摆幅(摆动的幅度)是关键之一。而摆幅有多大,要看发条能输出多大的力道来推动它,所以力竭的发条会让走时精度劣化。


1696999939597.gif

通常的擒纵系统中,摆轮因为被发条传递过来的力推了一下,才摆动了起来。所以发条力气有多大,影响了它的摆动幅度。在发条上满时,力气够大,摆幅就大;发条逐渐松弛,力气越小,摆幅就降低。


打个比方,就像用铁锤钉木板,有没有吃饱饭会影响到一锤下去,钉子能打多深。


2.GP方案的原理是……

为了规避这个现象,GP在发条和擒纵系统中间加入了新的装置——硅质弹力弓(官方叫硅质折页游丝)、中心枢轴杆、驱动摇臂。


1697002123822.gif


最关键的是弹力弓,它的灵感来自于 Nicolas 从列车车票身上观察到现象:


1697002521860.gif

夹住车票的两端,让车票弯曲,然后戳它一下,车票就会用力反弹。反弹的力道取决于弯曲的幅度、车票的材质。


 3.GP方案分步走

根据我的功课,GP是这样利用弹力的。


1697015221860.gif

摆轮上的宝石撞开枢轴杆,就像手指戳车票的一下,弹力弓马上把摆轮宝石再次抛出去。很明显,抛出去的力多大,和发条没有关系,依靠的是弹力弓。


那这个过程中,发条的动力在干嘛?


1697015262994.gif

首先,弹力弓反弹时会解锁擒纵轮。


1697014661891.gif

自由的擒纵轮把摇臂推到特定的角度,弹力弓当然弯曲成了理想的弧度。弹力再次积蓄,擒纵轮重新被顶住。也就是说,发条的力只要让擒纵轮能够推动摇臂,让弹力弓呈现设计的弧度,等待发射,就行了。


换句话说,GP的思路是,打钉干嘛不用气钉枪?只要你还有力气换上气钉、有力气扣动扳机,打钉的效果当然稳定。


1P9211338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60mm 1-2.8 Macro 1.jpg


 4.那么,收效如何?

发条动力降低的场面我没有亲眼看到,但 Nicolas Déhon 在2013年明确表示,经过7天测试,它的摆幅保持在+/-3度的范围!(虽然他没有明确实验细节,比如测了几方位)这算是侧面的佐证,整个系统似乎真的解决了发条动力造成的走时波动。光是稳定还不够,新款更是理直气壮地通过了COSC认证,不仅走得准,而且从头准到尾。


Xnip2023-10-16_13-34-14.jpg



「 戴上才知道,平时我有多焦虑 」


新恒定动力擒纵腕表在我的手上保留了两天。对很多表款来说,两天的持续工作已经足够让腕表进入动力衰竭的状态。但 GP 设计的动储长达七天,我都没法亲身体验到这块表是否真的像理论上那样自始至终地恒准如一(手贱,一拿到便旧病复发,上链上多了点……)戴着这块新表,我频繁地校对时间,可能每小时会校对几次。或许我在期待能看到一些意外,比如走时没有想象的精准。但这并没有发生,两天里,它的精度都在1~2秒摇摆,我都无法排除是自己眼拙导致的。


1P9211385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1-2.8 1.jpg


更加重要的是,我甚至有几次想给它上紧发条,哪怕这是一块7日链腕表。


问题很明显,我想满足的不是腕表对动力的饥渴(这块表压根就不饥渴),而是多数厂商将恒定动力长期置之不理,在像我这样的用户心里培养出的焦虑感。这种焦虑连COSC认证都无法填补,因为COSC测试会每天给腕表上发条,得到的数据是它在动力充盈的最初24小时的表现。


P9211369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1-2.8 2.jpg

表背


动储长达七天!我怀疑有任何媒体能从头到尾地体验它整个周期当中有多准确吗?总之我是无缘一见,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信心,它给出的方案和朗格、FPJ 有同样的说服力。考虑到816,000元的售价,实际表现就留给舍得出手的藏家亲身确认了。但我可以现在告诉你的是,它适合戴在手腕上,而不是收藏在表盒里。


1P9211392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1-2.8.jpg



「 佩戴的感受,大饱眼福 」


45毫米的表径决定了它不是小手腕的最优选,但对于认定36-38毫米最适合自己的我而言,实际效果是可以接受的,它大面积的灰色让腕表没有预想中的壮硕。再考虑到它可是结合了业内罕见的擒纵结构,我可不会因为表径而把它从购物清单中划掉,绝无可能。


P9221426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1-2.8 1.jpg

14.8毫米的厚度


在灰黑的底色中,硅材料的紫色调完全吸引了注意力。因为恒定擒纵的尺寸几乎占据了腕表的整个下半部分,普通货色动起来的幅度根本无法和它媲美。每小时21,600次的震荡用这种方式呈现,给我的是超过陀飞轮的视觉享受,我发现这居然和高频计时机芯的狂飙感相当类似。对于视觉动物来说,这也是它和其他恒定动力腕表的决定性区别——你用不着从板路的间隙中寻找核心价值的蛛丝马迹,反而能直截了当地直视它,份外畅快。


1697013167154.gif


不过一块作品的定位越高,它身上的缺憾就愈加可惜。新品有一点,我建议品牌今后能够考虑改进一下。盘面上有两处用蓝色涂装强调:9点位动储确实很有必要,但秒针的端部就大可不必。现在的秒针看上去似乎远远没有接触到时标,甚至比分针还短了一些。


P9211346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60mm 1-2.8 Macro.jpg

端部涂蓝让秒针看上去有点短



「 会不会有平替?几乎不可能 」


曾经我听到表友说,机械表就是一种蒸汽朋克。这句话结实地戳中了我。在数码技术和石英材料已经覆盖掉齿轮与杠杆几百年来在精度上的努力时,我们还是喜欢看到这种多少有点“笨拙”的结构继续挑战新的可能。这里面有种执拗,让人欲罢不能。


steampunk-flying-fortress-06-am-fineartprints.jpg

虽然是用齿轮、蒸汽这样的近代技术拼凑的,实现的却是超越现实科技的作品


“恒定动力”哪怕在蒸汽朋克的浪漫里,也是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毕竟我拿到腕表之后要先用大量精力才能理解它的独特。这甚至像一种智力的游戏,看看我能不能站在和创造这种结构的人趋近的水平上。少数对腕表抱有真爱的人会把游戏持续下去,因为像GP这个级别的方案不会进入较为平价的表款当中,神秘感始终常在。


Nicolas 说:“近300年前 Thomas Mudge 发明了杠杆式擒纵,现在它到处都是。我们倒不用花200年来改进恒定动力擒纵,再给十年它就能几乎完美运行了。但哪怕100年后,恒定动力擒纵也不会常见,它就是为高级腕表准备的。


nicolas-dehon-constant-escapement.jpg

Nicolas Déhon


他这样表态是在2013年,到现在正好十年。我不知道发明者本人对这块第二代作品是什么看法,但无论如何,GP的新表早就这个纬度上甩开其他腕表很远很远,而且永远都不会有迫近的一天。


P9211355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1-2.8.jpg



 
  • 已有 0条评论